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语文)

下载扣金币方式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子类名校月考
-
教材版本不限
-
适用年级高二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1008
K
上传用户b-box
-
更新时间2020/3/11 10:04:05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3
- 评论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
资源简介
第I卷(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想象的作用只能解释某意象的发生如何可能,不能解释作者在许多可能的意象之中何以
独选择该意象。在艺术作品中人情和物理要融成一气,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
比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
婿觅封侯。”杨柳本来可以引起无数的联想,桓温因杨柳而想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何以《闺怨》这首诗的主人公懊悔当初劝丈夫出去谋官呢?因为“夫婿,,的意象对于“春日凝妆上翠楼”的闺中少妇来说是一种受情感饱和的意象,而杨柳的浓绿又最易惹起春意,所以经它一触动,“夫婿”的意象就立刻浮上她的心头了。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诗是做不尽的。有人说,风花雪月等等都已经被前人说滥了,所有的诗都被前人做尽了,
诗是没有未来的了。这般人不但不知诗为何物,也不知生命为何物。诗是生命的表现,说诗
已经做穷了,就不含说生命已到了末日。
王昌龄不是“闺中少妇”,何以能感到她们的情感呢?诗人和艺术家都有“设身处地”和“体
物入微”的本领。他们在描写一个人时,就要钻进那个人的心孔,在雾时间就要变成那个人,
亲自享受他的生命,领略他的情感。所以我们读他们的作品时,觉得它们深中情理。在这种
心灵感通中我们可以见出宇宙生命的联贯。一般批评家常欢喜把文艺作品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类,以为写自己经验的作品是主观的,写旁人的作品是客观的。这种分别其实非常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