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既反对“大攻小,强执弱”的兼并战争,又反对强凌弱、众暴寡、富辱贫、贵傲贱等阶级压迫,宣传不同阶级与阶层的人“兼相爱、交相利”,并要求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这主要反映出他们
A. 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B. 注重引导人们重义轻利
C. 提出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D. 希望统治者能重视民生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该学派既反对兼并战争,又反对等阶级压迫,宣传不同阶级与阶层的人“兼相爱、交相利”,并要求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结合所学可知该学派是墨家,这些主张体现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故C项正确。墨家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故A项错误。重义轻利是儒家学派的主张,故B项错误。重视民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2.元狩六年,汉武帝一方面强迫前帝所立的诸侯王分封子弟为列侯,另一方面在立自己的三子为王时故意文饰其分封之意,从而使得分封过程颇为曲折,经过霍去病等人的三次奏请,武帝下制曰:“立皇子闳为齐王,旦为燕王,胥为广陵王。”汉武帝这一做法的主要原因是
A. 汉武帝对诸侯王的素质要求高
B. 汉朝同姓子弟之间的矛盾尖锐
C. 当时“推恩令”正在全面实施
D. 汉武帝已完全解决了王国问题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汉武帝一方面强迫前帝所立的诸侯王分封子弟为列侯”可知汉武帝正在实施“推恩令”。“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目的是削弱王国的力量,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A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汉朝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而不是汉朝同姓子弟之间的矛盾,故B项错误。此时汉武帝还未完全解决王国问题,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