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地方采取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措施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唐太宗 D.宋太祖
答案D
解析“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体现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选D项。
2.《宋史》记载的“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令,以佐邦治”的机构是( )
A.三司 B.政事堂
C.门下省 D.枢密院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该机构主管军事,与宋朝枢密院为军事主管机构相符,故选D项。
3.宋太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物质基础的是( )
A.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
B.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C.派文臣管理地方政事
D.实行统兵与调兵权的分离
答案A
解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设诸路转运司管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从而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故选A项。
4.中国古代吏治腐败会出现花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最早发生在(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答案D
解析根据“擢通判”中的“通判”来进行判断。北宋初年,宋太祖在地方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故选D项。
5.在中国历史上,与秦、南朝齐、北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
A.匈奴、契丹、满族 B.契丹、鲜卑、匈奴
C.女真、鲜卑、匈奴 D.匈奴、鲜卑、契丹
答案D
解析秦汉时期匈奴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南朝齐政权统治时期,进入中原的鲜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北宋建立之前,北方的契丹族建立了辽政权。故D项符合题意。
6.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
A.事权的过分分割 B.科举制的完善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皇权专制削弱
答案A
解析宋朝的政治制度中,从中央到地方均存在分权,如中央的军权和地方的行政权。这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央集权,但也存在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
7.面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为改革时弊,范仲淹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 )
A.严肃政令,取信于民 B.整顿官僚机构
C.减轻徭役,缓和矛盾 D.加强国防军备
答案B
解析面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范仲淹为改革时弊,发起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故选B项。
8.北宋为应对边疆战事,供养了大批招募的军队,但多而不精,战斗力弱,为此王安石变法实行了( )
A.专职从事军事的募兵制
B.工匠源于民间的雇募制
C.“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D.自愿加入的志愿兵役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军队战斗力,王安石变法规定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故C项符合题意。
9.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双方达成和约规定:“宋向金称臣,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造成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 ( )
A.南宋军事战斗力差 B.统治者采用重文抑武
C.南宋抗金缺群众支持 D.金政权军事实力强大
答案B
解析1141年,宋金议和的主要原因是宋高宗和宰相秦桧秉承重文抑武策略,主动向金求和造成的,故选B项。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二 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秉政,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赵翼《廿二史札记》
(1)材料一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这一状况的根源在哪里?
(2)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结合史实评述其观点。
参考答案(1)局面:积贫积弱。根源: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的。
(2)态度:否定(或认为变法危害甚重)。
评述:王安石为维护北宋统治而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政府的收入,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军事实力增强,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北宋的灭亡在于统治者政治的腐败,把靖康之难归罪于变法是错误的。(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注意关键词“财不足”“兵不足”,由此可以得出北宋中期的局面是积贫积弱;第二小问可结合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消极影响考虑。第(2)问,从材料信息不难得出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评述观点时一定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
等级考专练
1.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为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提供了反面教材。有鉴于此,北宋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
A.抑制兼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B.进一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
C.加强对整个官僚集团的分权与监督
D.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