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具体来看,高考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主要有以下几类:称谓姓名、官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常识、礼俗常识、服饰器物、古代音乐等。
下面将近5年的高考考查的文学常识分类列出,以便复习时心中有数。
一、古代文化常识高考考查内容
(一)明确考查内容
2014~2018年全国卷文化常识考查内容汇总
常考内容
|
高考考查
|
姓名称谓
|
(1)(2017·全国卷Ⅰ)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2)(2017·全国卷Ⅱ)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3)(2016·全国卷Ⅰ)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4)(2016·全国卷Ⅱ)“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5)(2016·全国卷Ⅱ)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6)(2015·全国卷Ⅰ)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7)(2015·全国卷Ⅰ)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8)(2015·全国卷Ⅱ)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9)(2015·全国卷Ⅱ)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