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考语文全国卷越来越重视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比如,论述类文本阅读题中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等试题;作文题(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仿写题(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需要思考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然而,在整个学习阶段,学生并没有系统地学习逻辑推理方面的知识,缺少科学系统的逻辑推理训练。在这种状态下考查考生逻辑推理方面的能力,更能看出一个考生的思维水平的高低,也可以充分发挥高考为高校选拔和输送人才的目的。可以预见,未来高考还会继续加强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并且题型会越来越丰富。因此,研究逻辑知识和语文学习的关系,显得特别重要。
逻辑是个多义词,我们所说的逻辑一般指逻辑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构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主要包括概念、命题、推理等内容。
主题一 概 念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具体范围的思维形式。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主要是本质属性;外延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具体范围。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全同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1)全同
关系
|
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反映的是同一事物,但内涵却不完全相同。比如“中国的首都”和“北京”这两个概念就是全同关系。
|
(2)并列
关系
|
并列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重合,具有共同的属概念。“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的概念也属于特殊的并列关系。如“诗歌”和“小说”。
|
(3)包含
关系
|
包含关系,又称为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属种”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外延,如“法律”与“刑法”;“种属”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如“大学生”与“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