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直线运动
考点分类:考点分类见下表
考点内容
|
考点分析与常见题型
|
将“多个物体的运动”等效转化为“一个物体的运动”
|
选择题,计算题
|
快速解答“0→vmax→0”运动情景的技巧
|
选择题或计算题,选择题较多
|
巧解追及问题的四种方法
|
选择题、计算题
|
考“活”思维的STS问题
|
选择题较多
|
考点一 将“多个物体的运动”等效转化为“一个物体的运动”
将几个物体的独立运动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彼此间可能会产生干扰,这样远没有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那么直接明了,如果能将多个物体的运动等效为一个物体的运动,自然会简化研究过程.
考点二 快速解答“0→vmax→0”运动情景的技巧
1.运动情景:物体初速度为零,先以a1匀加速直线运动一段距离x1,速度达到最大值vmax;接着再以大小为a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一段距离x2速度减为零.运动示意图和v-t图像如图所示.
2.规律技巧
(1)第一段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阶段,由运动学公式可得, =2a1x1;第二段是匀减速直线运动阶段,其逆过程可看做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同理可得, =2a2x2,即 =2a1x1=2a2x2.
(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 = 可知,前后两段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均为 = .
(3)整个运动过程中,最大速度vmax是联系前后两段运动的桥梁
考点三 巧解追及问题的四种方法
方法
|
相关说明
|
临界法
|
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例如速度小者加速追赶速度大者,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速度大者减速追赶速度小者,若追不上则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小距离
|
函数法
|
思路一:先求出在任意时刻t两物体间的距离y=f(t),若对任何t,均存在y=f(t)>0,则这两个物体永远不能相遇;若存在某个时刻t,使得y=f(t)≤0,则这两个物体可能相遇。
思路二:设两物体在t时刻相遇,然后根据位移关系列出关于t的方程f(t)=0,若方程f(t)=0无正实数解,则说明这两物体不可能相遇;若方程f(t)=0存在正实数解,说明这两个物体能相遇
|
图象法
|
(1)若用位移图象求解,分别作出两个物体的位移图象,如果两个物体的位移图象相交,则说明两物体相遇
(2)若用速度图象求解,则注意比较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
|
相对
运动法
|
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求解追及或相遇问题时,要注意将两个物体对地的物理量(速度、加速度和位移)转化为相对的物理量.在追及问题中,常把被追及物体作为参考系,这样追赶物体相对被追物体的各物理量即可表示为:x相对=x后-x前,v相对=v后-v前,a相对=a后-a前,且上式中各物理量(矢量)的符号都应以统一的正方向进行确定
|
考点四 考“活”思维的STS问题
物理与现实生活结合比较紧密,在高考中,这方面内容显得十分抢眼,此类试题大多以生活常识、体育运动、交通运输、社会生产、能源环保、现代科技等信息为载体,考查学生活学活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此类问题之所以常失分,皆因不能准确审题、不会思维迁移造成.本书在一些章节设此栏目,旨在让学生多做多练、多感多悟,消除对STS问题的恐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