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赤兔之死》出人意料地得了一个满分之后,追求“文化底蕴”渐成了应试作文的一种时尚追求和装点。为此,一些学生不辞辛苦的摘抄默记古诗、名句,一些老师也殚精竭虑地为学生寻找捷径,指点法门,——好一派附庸风雅的热闹景象!本人是非常喜欢和极力提倡真正的文化底蕴的,可是如果我们冷静下来,去认真审视这些作文和这些“指导”的时候,发现的却是一种徒具“文化”躯壳,无视“底蕴”内涵的尴尬。
所谓文化底蕴,顾名思义应该是指古典文化的内涵,不仅包括诗词、名句,名人事迹,更主要的是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即千百年沉淀下来的人类情感、品德、人生观、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等属于“人的本质力量”(蒋孔阳先生语:“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的东西。而现在部分教师和学生却简单地认为,文化底蕴就是引用古诗名句、历史典故装饰语言,强化观点,是古为今用。所以基本不考虑它本质的内涵。写作中,或刻意求新求异,厚今薄古;或以其粗浅解读信口开河,甚至随意翻新改编历史故事,随心所用。总之为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获得高分,使许多文化精品被任意曲解、演变成内里干瘪外表华美的躯壳,成了谋取功利的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