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卷 >> 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编辑
吉林省吉林市2011届高三高考复习质量监测(语文)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4金币 立即下载
2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2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卷
    资源子类高考模拟
  • 教材版本不限
    所属学科高中语文
  • 适用年级高三年级
    适用地区新课标地区
  • 文件大小671 K
    上传用户xiaoxiao@126.com
  • 更新时间2011/4/21 12:06:35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16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1
0
资源简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孝”作为日常行为规范,几千年来被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涵义。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法律与政治是紧密纠缠的共生体,从未像西方社会那样在权利框架下充分剥离。因此,通过对“父子—君臣”这一隐喻关系的不断自我确证,个体在家庭中的品行,变成了考察社会角色与政治素质的根本依据。汉代选拔与培养官员的重要途径就是“举孝底”,即二十万户中每年推举一位公认为孝顺父母、行为廉正者由朝廷直接任命为官吏。这种以德取士、以德治国的系统,直到清代仍是吏治的重要方面。显然,作为家庭伦理规范的“孝”,已作为政治考核标准直接介入了社会生活,实际上是国家层面上“忠”的异质同构体。多少功臣名将失宠后,往往以“不孝”之名获罪杀身。
“孝”在周代以前主要是指对逝去的先人进行祭祀与守制。周以后随着儒家的兴起,侍奉活人的社会议题渐渐压倒了供奉死人的宗教议题。从现实利益上说,对逝者的守制与对老者的奉养,都要浪费大量劳动力,并不符合资源最优化配置的自然原则。然而,这种“不经济”的行为却恰恰体现了文明的力量,即宣告一种基于“反哺”机制的群体关系的确立。在个体意义上,孝敬父母本身必然包含着对晚辈生活“方便性”的牺牲。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