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选择题训练(9)
满分48分,实战模拟,15分钟拿下高考客观题满分!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1.(2016·高考命题原创卷)科学家们做过许多实验,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漫长过程,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________。
(2)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先后用极细光束和露光处理,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后,
他用透过三棱镜的光照射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依据实验结果,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41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____________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美国科学家卡尔文也采用了此技术,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来,科学家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如图所示曲线,图中S1、S2、S3的面积大小表示有关生理过程产生或消耗物质的量,图中E点时产生ATP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用________表示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的量,用________表示该段积累的有机物量,(用S1、S2、S3表示)。
解析:(1)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先将叶片进行饥饿处理,之后,他让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2)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的实验以氧气为检测指标,为排除实验前氧气的干扰,实验初期需把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先后用极细光束和露光处理,实验证明了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之后他又做了第二个实验,他用透过三棱镜的光照射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发现细菌聚集在红光和蓝紫光的区域,证明了叶绿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用于光合作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