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题 >> 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编辑
2016历史高考分类题库 考点2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10金币 立即下载
5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5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题
    资源子类试题汇编
  • 教材版本不限
    所属学科高中历史
  • 适用年级高三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697 K
    上传用户gzhx001
  • 更新时间2016/7/20 10:51:33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3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1
0
资源简介
1.(2016·课标全国卷·T46)【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 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1783年,下院议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进入20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星期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个小时。对于普通质询,被质询人可在7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质询人必须在3天内答复。70年代后,下院设立了与政府工作相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
——摘编自埃弗尔·詹宁斯《英国议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英国议会的质询制度。
解答关键: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从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这一角度作答。
【解析】第(1)题第一问,据“进入20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星期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个小时”,可得出质询时间开始固定等。第二问,英国议会质询制度实际上体现了议会和人民对政府和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是立法机构监督、问责行政机构的民主制度。第(2)题,据“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等信息作答。
答案:(1)发展变化:质询时间由不固定到固定;由可拒绝回答到有问必答;专业化、制度化程度逐步提高。
实质:立法机构监督、问责行政机构的民主制度。
(2)作用: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推动政府改善工作;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
2.(2016·课标全国卷·T46)【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受命总理朝政,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他认为,对于“世道人心”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来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他注意到美国“邦长(即总统)”“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投票产生,“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他重视邮政、新闻报纸的作用,主张“设书信馆以通各省郡县市镇公文;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
——据洪仁玕《资政新篇》
(1)根据材料,概括洪仁玕的政治主张及其目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洪仁玕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7分)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
解题关键: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并联系必修的知识评价洪仁玕的思想。
【解析】第(1)题主要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然后归纳概括洪仁玕的政治主张,可从制度改革、强调法治和公平、民心民意等方面进行概括,而其目的可联系《资政新篇》发表的时代背景来思考,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洪仁玕试图重振国家。第(2)题需要辩证看待洪仁玕的主张,首先要肯定其进步性和先进性,但其对西方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上,从农民革命的角度看,不符合实际。
答案:(1)主张:权力集中,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学习西方的某些制度和做法;希望各国和平相待;重视民心民意。
目的:服务于现实,试图重振太平天国。
(2)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一定了解;认识模糊不清;有一定先进性;由此提出的主张不符合实际。
3.(2016·课标全国Ⅲ卷·T46)【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 1895年,严复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他认为,开民智是今日一大要政。
1905年,严复在与孙中山交谈中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
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组建筹安会,严复参与其中。同时他认为:“吾固知中国民智卑卑,号为民主,而专制之政不得不阴行其中,但政体改变,已四年矣。袁公既有其实,何必再居其名。”
——摘编自《严复集》
(1)根据材料,概括严复关于“民智”的认识。(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严复的“民智”主张。(10分)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严复的民主思想。
解答关键:注意材料中的时间,将材料与史实紧密结合。
【解析】第(1)题归纳严复对“民智”的认识要注意材料中的不同段落,抓住三个时间“1895年”“1905年”“1915”年分别概括。第(2)题可以结合课文相关内容与材料来评价,评价时也要注意时间,并结合第一题来回答。
答案:(1)民智低下;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开民智是实行民主的先决条件。
(2)戊戌变法时期,主张开民智,宣传启蒙思想,为变法提供思想武器,推动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意义;辛亥时期,认为民智未开,主张改良;北洋政府时期,以民智未开为由,与专制妥协。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