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题 >> 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编辑
2016历史高考分类题库 考点2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10金币 立即下载
5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5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题
    资源子类试题汇编
  • 教材版本不限
    所属学科高中历史
  • 适用年级高三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830 K
    上传用户gzhx001
  • 更新时间2016/7/20 10:50:32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3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1
0
资源简介
1.(2016·课标全国卷·T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唐太宗时的谱牒改革。
解答关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多角度分析其内容和作用。
【解析】第(1)题,据“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可得出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据“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可得出扩大入选范围;据“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可得出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据“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可得出建立新的门第标准。第(2)题,由材料内容可知,唐太宗的谱牒改革降低了原来世家大族的等级,使很多从草原迁移而来的新兴家族跻身“高门”之列,打击了世家大族社会地位,有利于打破他们对官位和政治的控制,从而有利于肯定现有政治秩序,维持政权稳定,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同时家族门第不再作为选官标准,有利于人才选拔,抑制旧士族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将皇族排为第一等级则有利于提高皇族的地位,加强统治。
答案:(1)内容: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作用: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2.(2016·课标全国卷·T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6分)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清朝的军事改革。
解题关键: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并调动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进行描述和阐释。
【解析】第(1)题关键是确立一些角度进行比较,如可从机构组成、军事训练方法、兵种变化、武器改进等方面入手分析。第(2)题材料中已有所提及,即“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这是新军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然后再联系时代背景可概括出军事改革的其他方面的影响,如可从近代化角度回答出有利于中国军事方面的近代化。
答案:(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3.(2016·课标全国Ⅲ卷·T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答关键:获取关键信息,如“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等。
【解析】第(1)题概括内容注意语言精练,根据分值和材料中的标点符号(句号)来确定归纳内容的要点数,要抓住关键信息“拓跋珪以前”“儒家礼制”“非太祖子孙”等。第(2)题改革的意义有课本依托,需要将课本内容与第一题相结合来组织答案。
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8分)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文化,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7分)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