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课标全国Ⅱ卷·T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解答关键:正确理解“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建设与农业、商业、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关系。
【解析】选A。据所学知识,我国“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势必影响其他领域的投资及人民的生活水平,故A正确。B说法不符合此时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比例失衡;C说法有误,材料中的信息表明压缩的是非生产性建设投资,而非基本建设投资;D的结论错误,“一五”计划期间,随着工业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城市化进程加快。
2.(2016·课标全国Ⅱ卷·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表2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
1500-1850年
|
1850-1945年
|
1945-2000年
|
主要移出地
|
欧洲、非洲
|
欧洲、亚洲
|
欧洲、非洲、拉丁美洲
|
主要移入地
|
美洲
|
美洲
|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
人口迁移数量
|
至1850年,黑奴约为1 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 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 200-3 700万
|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世界经济中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近现代经济。
解答关键:对材料的分析与归纳概括和熟练掌握近现代以来的世界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概况和趋势。
【解析】第(1)题由表格给的角度,即人口迁移的地域、数量规模等进行分析概括,如人口迁移的数量是不断增加的,而且范围不断扩大,由欧洲到美洲,再到西欧、北美洲、大洋洲;再结合所学知识进一步分析,移民的第二个主要趋势是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第(2)题第一问从材料二中概括,分为三个时间段:鸦片战争以后、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问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从国际国内形势的角度作答。第三问对贡献的分析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对中国经济、中国民主革命、中国反侵略战争等方面充分肯定。
答案:(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全民族的抗战。
3.(2016·课标全国Ⅲ卷·T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解答关键:注意题干关键信息“1980年”。
【解析】选A。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粮食产量增加,故A正确。1980年与1975年相比,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发生革命性改变,B不正确;1980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完成,C不符合史实;D与材料无关,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