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课标全国Ⅱ卷·T3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答关键: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判断出这是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社会现象。
【解析】选A。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16”“1831—1841”可知这是工业革命期间,材料中呈现的社会现象是城市中人口死亡率上升,据所学知识,工业革命在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造成了城市生活环境恶化,这是工业城市人口死亡率上升的罪魁祸首;B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环境问题;C、D与史实不符,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在增加,医疗技术水平也在提高。
2.(2016·课标全国Ⅱ卷·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表2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
1500-1850年
|
1850-1945年
|
1945-2000年
|
主要移出地
|
欧洲、非洲
|
欧洲、亚洲
|
欧洲、非洲、拉丁美洲
|
主要移入地
|
美洲
|
美洲
|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
人口迁移数量
|
至1850年,黑奴约为1 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 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 200-3 700万
|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世界经济中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近现代经济。
解答关键:对材料的分析与归纳概括和熟练掌握近现代以来的世界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概况和趋势。
【解析】第(1)题由表格给的角度,即人口迁移的地域、数量规模等进行分析概括,如人口迁移的数量是不断增加的,而且范围不断扩大,由欧洲到美洲,再到西欧、北美洲、大洋洲;再结合所学知识进一步分析,移民的第二个主要趋势是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第(2)题第一问从材料二中概括,分为三个时间段:鸦片战争以后、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问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从国际国内形势的角度作答。第三问对贡献的分析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对中国经济、中国民主革命、中国反侵略战争等方面充分肯定。
答案:(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全民族的抗战。
3.(2016·课标全国Ⅲ卷·T33)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美国国内市场的统一。
解答关键:“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部”“北部”。
【解析】选A。抓住关键词“19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发生了南北战争。不同宽度的铁轨说明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A正确;“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不符合题意;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并不符合史实,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向美国扩展,故C错误;“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不符合材料,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