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课标全国Ⅰ卷·T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相关知识。
解答关键:理解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及特征。
【解析】选A。注意提取材料信息。具体解析如下:
选项
|
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
|
判断理由
|
A
|
正确选项
|
依据题干信息“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可知史官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君主的言行
|
B
|
本身错误的选项
|
史官大都能秉承传统,遵照现实来记载历史,但有的史官迎合统治者的喜好编撰史书
|
C
|
本身错误的选项
|
宋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的说法错误
|
D
|
干扰选项
|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不愿史官记录其“误失”,而不是不愿史官记录其真实言行
|
2.(2016·课标全国Ⅰ卷·T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明代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答关键:中国封建社会加强中央集权、分散地方权力的举措,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政效率。
【解析】选B。由“直属六部”“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等内容,可知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地方权力,提高效率,故B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扩大地方行政权力和削弱六部的权限,故A、C错误;明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设立巡抚无法体现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D错误。
3.(2016·课标全国Ⅱ卷·T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选官制度。
解答关键:熟练掌握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及影响。
【解析】选D。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官员的文化素质,客观上必然也会推动社会教育文化的发展,故D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B是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C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能和学识,世家子弟也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故C说法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