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士大夫的称谓是战国中叶才流行开来的,是指士人与官僚的合二为一;明清之际“士人从商,商人入仕”,是社会结构变动的一大特色。下列关于中国士人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治国搭建了政治舞台
B、明清之际的“士人从商”反映抑商政策转变,等级观念淡化
C、面对鸦片战争失败,当时开明士大夫阶层发动了“自强”运动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的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2、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曾经写到:“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 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文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主要是指:
A、外来商品受到自然 经济的顽强抵制 B、西方各国要求自由平等通商被拒绝
C、清王朝恪守朝贡贸易体制 D、清政府 厉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
3、周作人在《关于卢奇安》中认为,“演说在雅典民主时代特别发达,因为它在那时政治上很有实用,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在法庭里,两造曲直所由分,全得需要辩论;其次是在议会里,一场演说苟能抓得人心,立即大见成功。”下列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智者学派的崛起得益于雅典民主制度的推动
B、演说功用在于蛊惑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判决
C、全体城邦居民具备表决权彰显“人民主权”
D、演说术的兴盛使希腊法庭与议会迷失了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