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临沂三模)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本文在评价“中体西用”思想时坚持( )
A.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
B.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原则
C.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代分析
D.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标准
解析 从“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可知采取中体西用思想是与当时中国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占主导的时代特征相符,体现的是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代分析,故C项正确。材料“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体现中国近代采用西方先进技术是在封建伦理纲常基础上,与当时世界发展资本主义的大背景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阶级斗争的内容,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是以传统伦理制度为前提根本,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6·贵州八校联考)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中国式道路”。以下解读中,错误的是( )
A.英国、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导
B.美国式道路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C.俄国式道路出现在大革命失败以后
D.中国式道路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解析 英国、日本式道路是晚清政府学习英日,主张实行变法改革,从而走上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道路,故A项错误;美国式道路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变,故B项错误;俄国式道路出现在大革命失败前,故C项正确;中国式道路就是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5·和平二模)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中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解析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体现的是从器物到制度变革,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体现的是从制度到思想的变革,而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逐渐向近代化转型,反封建专制不断深化,儒家思想不断受冲击,向西方学习思想历程不断深化,故C项正确。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