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
(1)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行)。
(2)郡国并行制中的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后来发生了“七国之乱”,从景帝到武帝时开始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3)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核心讲解:汉武帝的推恩令为什么能解决王国问题?
答案:“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管。此方法没有采用消灭王国的暴力做法,还能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所以最终的结果是经历几代之后,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同时它还使以前嫡长子之外没有权利分到封地的诸侯王的其余儿子得到了部分封地,加强了其对汉政权的归属感,所以可以加强中央集权。
例题1: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度
2、唐朝的节度使
(1)权力: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在地方上享有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
(2)结果:节度使由于掌握较大的权力,很容易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唐朝中期就出现了安史之乱,之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而且使得唐朝逐步走向了衰落。
3、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目的:
①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是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也是五代十国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②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扩大自己的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③赵匡胤本人就是拥有实权的禁军将领,通过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当上了皇帝。为了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2)主要措施:
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监督知州,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的一小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3)影响:改变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