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蔡元培先生在《我是怎样做北京大学校长的》里称:“我们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尤其北京大学的学生,是从京师大学堂‘老爷’式学生嬗继下来……他们的目的,不但在毕业,而尤注重在毕业以后的出路……这种科举时代遗留下来的劣性根,是于求学上很有妨碍的……”就此你认为蔡元培办学的目的是( )
A.反对复古尊孔潮流 B.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C.造就现代知识分子 D.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蔡元培办学的目的是改掉北大学生身上“科举时代遗留下来的劣性根”,建立现代大学,培养具有新思想的现代大学生。
【答案】 C
2.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撰文指出:“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吾国年来政象,唯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A.反对文化领域的复古逆流
B.国民的民主意识是共和立宪的根本保证
C.反对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
D.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民大革命运动
【解析】 陈独秀强调的是国民的民主意识对民主政治的重要影响。
【答案】 B
3.胡适曾形象地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这里所谓的“树墩”是指( )
A.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
B.落后的生产技术
C.皇权至上的专制体制
D.传统的小农经济
【解析】 “树墩”实际上是指大树的根基。“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B、C两项仅仅是“枝叶”“树干”。胡适只是从文化层面上探讨传统文化问题,没有涉及其经济基础,D项也不合题意。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