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分子间的作用力
教学建议
在做“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时,先把红色的水灌进试管中,而后将酒精沿管壁缓慢注入,在试管中用红线作个记号。将它们混合之后发现,混合后的体积明显变小。混合前酒精与水的体积之比为52∶48,实验效果较好,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原来的体积之和,就 是由于分子重新分布,原来的分子空隙有一部分被另一种分子占据的缘故。
在做“把两块纯净的铅块压紧”的实验时,要注意一定要保证接触面的纯净。一要刮掉铅块表面的氧化膜;二要保证接触面的平整,使足够多的分子达到相互吸引的距离。所以,不要破 坏铅块 表面的平整度,轻轻用刀刮去一层就可以了。若有水龙头上的陶瓷片,可以用陶瓷片代替铅块 ,由于陶瓷片表面非常 平整,实验效果比较好。
在客观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再借助合理的图象解释,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基本规律。让学生看懂图象是培养学生阅读自然科学书籍能力的重要环节。带领学生看教科书图7.32时,让学生利用图中给出的信息,讨论F斥和F引是怎样随分子间距变化的,图中如何表示出F斥比F引变化得更快。通过充分讨论,学生可以明白F斥比F引减小得更快 ,是指当分子间距离变化相同时,分子间的斥力变化量大于引力的变化量,在一定范围内,斥力曲线上的各点切线的斜率比引 力曲 线上各点切线的斜率大。
教师要将统计规律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统计规律是对大量的偶发事件整体起作用的规律。统计规律可以表现这些偶发事件整体的和必然的联系,而个别事件的特征和偶然联系已经不是研究的重点了。例如,气体分子在无序运动中不断发生频繁碰撞,每个分子的运动速率 不断地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