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光启在《农政全书》谈及治蝗之策时说:“陆田命县于天,人力虽修苟水旱不时,一年之功弃矣;水田之制由人力,则地利可尽也,且虫灾之害又少于陆,水田既然,其利兼倍,与陆田不侔也。”其主张是( )
A.发展旱地种植业 B.将旱田改造为水田
C.兴修水利工程 D.利用人工防治技术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答案:B
试题解析:
该题中的材料前半部分是说旱田受到气候的影响大,“苟水旱不时,一年之功弃矣”;而后半部分是说水田可使“地利可尽,且虫灾之害又少干陆田”所以“ 其利兼倍”。因此,作者主张将旱田改造为水田。
2.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而不是“齐”的原因,下列历史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
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答案:B
试题解析:
西周最初实行分封制时,分封的对象有三类:即王族(或同姓亲族,此为分封的主体部分,如周公子伯禽的封地为“鲁”)、功臣(如姜尚,封地为“齐”。)、先代贵族。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清人高士奇语)。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分封制又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具体体现,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3.闽浙总督伍拉纳之子伍子舒在《随园诗话》上的批语说:“适至(乾隆)五十五年,举行万寿,浙江盐务承办呈会,先大人(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 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这则材料( )
A.是徽班进京的最早记载C.体现传统剧种种类繁多
B.说明朝野对越剧的喜爱D.是京剧的形成佐证之一
考点: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D
试题解析:
该题材料中没有说明是最早记录,故A错误;说明朝野对越剧的喜爱材料中没有提及,故B错误;材料中只列举了徽班进京,故C项错误;材料中“(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 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说明是徽班进京,是研究京剧的重要史料,故D项错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正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