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解析:C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全国各阶层人士的愤怒。康有为、梁启超联络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数百人联名上书清廷,领导人、时间、地点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答案为C。
2.如图为我国某城市中的康有为塑像,头戴举人帽,身穿黄袍马褂。下列说法比较可信的是( )
A.康有为是个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举人
B.康有为坚持儒家传统和君主制,其立宪思想有进步性
C.康有为虽为大儒,但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投身维新运动
D.康有为提醒国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应完全保留,不得改变
解析:B 康有为并不是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人,因为他主张改革和变法,故A项错误;康有为主张利用儒家思想的权威实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故B项正确。C项“彻底”表述太绝对;D项不符合康有为思想。
3.(2015江淮十校联考)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说明( )
A.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
B.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C.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
D.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潮流
解析:B 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发动人民群众,而不是因为百姓的反对,故A项错误;据材料“‘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民众的愚昧落后,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索救亡图存的一次伟大尝试,符合中国历史发展潮流,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