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5·辽宁沈阳期中)《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做法(A)
A.遵循了周代的宗法制度精神实质 B.严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C.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 D.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
解析:本题考点是宗法制。根据材料立嫡长子的君就是立年长的,不考虑他是否贤能,立庶子的君,就立尊贵的,不考虑他是否年长。鲁桓公为什么尊贵呢?他的母亲地位高。符合宗法制的实质,所以正确答案选A项。
2.(2015·广东七校联考)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ǔ)锭次,以纸钱置坟头。”该材料中的习俗(D)
A.起源于明朝中期 B.仅流传于中国北方
C.受外来文化影响 D.受宗法制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清明时节祭祀自己祖先的习俗是受宗法制的影响,所以本题答案是D项。另外,清明时节祭祀祖先的习俗早在商周时期已经有了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不是受外来文化影响,这个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是仅流传于中国北方。所以排除A、B、C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