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立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新课程的三大教学目标之一,它的突出特点是把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喜悦、愤怒、悲哀、崇敬、感动、震撼、宽容、痛恨等等是学习历史过程中常有的心情体验。通过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不仅使学生树立崇高的思想境界,也让学生拥有一颗平常心、正常心,历史教育因此培养出一批心理健康的人:有着宽容博爱的心灵、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冷静处世的习惯。
一、爱国主义 民族精神
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1)战国时期屈原热爱祖国,其作品《离骚》抒发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2)两宋时期,山河的破碎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岳飞把杀敌报国的壮志写入诗词;辛弃疾投笔从戎。
(3)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选择了共产主义理想。
2.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1)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并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从而维护了国家统一。
(2)1945年8月,为了“和平民主”,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人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进行谈判。
(3)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
(4)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同仇敌忾,抗御外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