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选择题48分练(四)
(时间:15分钟)
1.(2015·广东梅州一模)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中说: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及所学可知,郡县制的实行,中国有了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故选B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国家实际上仍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的实行与以上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行省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此时国家已经有了具体的范围和实际组织,D项错误。
答案 B
2.(2015·云南昆明一模)唐朝铨选制度下,获得出仕的途径,除了科举外,还有门荫、流外入流、军功授勋和其他杂色入流等,无论何种出身,要出仕任官,都必须经过吏部的铨选:即使是任满持选的前资富,在重新出任职事官时,也同样需要经过铨选考试。材料说明铨选( )
A.有利于按道德标准选拔人才
B.体现了考试选拔官员的原则
C.使政绩成为官员升迁的主要依据
D.实现了科举与出仕任官的统一
解析 题干材料侧重说明铨选制度下考试程序的必然性,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道德标准的规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政绩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说明的是要做官必须经过吏部的铨选,没有提及科举和任官的统一性,故D项错误。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