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2 情境史实类选择题
(限时15分钟)
1.(2015·广东惠州一模)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极力维护宗法制
C.主张废除分封制 D.推崇法家思想
解析 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没有体现出“挟持天子以令诸侯”,故A项错误;“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目的在于维护正妻和嫡长子的地位,极力维护宗法制,故B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材料与分封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法家思想主张法治,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5·北京丰台高三期末)“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材料反映的董仲舒的主张是( )
A.阴阳相生 B.三纲五常
C.君权神授 D.以德治国
解析 材料“阳为德……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体现了“德治”,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5·江西新余高三期末)《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中记载:1841年1月6日道光帝命湖南、贵州各调兵一千,四川二千往广州,湖南兵51天后到达,贵州兵47天后到达,四川兵79天后到达。这一现象能够说明( )
A.清朝法令军备废弛 B.清朝军事体制落后
C.清朝全国动员抗敌 D.清军武器装备落后
解析 材料中命令没有体现出到达期限,看不出是否误期,也没有交代各省兵员是否够数,故A项错误;从各省部队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来看,可以看出在全国军事动员体制上,缺乏统一有效的保证,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三个省份,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武器装备,故D项错误。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