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程颢、程颐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作《中庸集注》,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为中国古代士人必读的经典,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系统而完整地阐发了儒家“中庸”的思想,其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