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动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被称为“亚圣”。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之后“退而与万章之徒,著《孟子》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其学说的出发点为“性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