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题 >> 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编辑
2016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0金币 立即下载
0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0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题
    资源子类章节测试
  • 教材版本新人教版(现行教材)
    所属学科高中历史
  • 适用年级高一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109 K
    上传用户bingxue
  • 更新时间2015/9/29 16:49:43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11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可见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
 
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
 
──《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解读】1978年12月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此时,全党在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上统一了思想,但在具体的开放政策实施及突破点上仍然意见不一。在此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力排众议,主张在毗临香港的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建立起四个经济特区,以此为试点,以点带面进一步带动全国沿海城市的开放,启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对接。1980年3月,深圳经济特区创建,随后其他三个特区也相继开建。特区具有特殊的经济发展政策,建设资金以吸收外资为主,经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