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淡新课程教学观中教师的作用

阅读:96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6/25 17:24:50
新课程教学观的确立,意味着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产生与变革,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变化。
新课程教学观的目标是使外在的教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使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获取知识,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获得终生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因此,对课改而言,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发生本质上的改变,课程改革必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正如兵法所言:“运筹帷幕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教学观念是教学的行动指南,是教学活动的统帅,是教学成效的决定性因素。教学过程是教学观念的具体体现,是教学要素的组合实施过程,是获取教学成效的必由之路。
构成教学的诸要素至少应该包括三大类,即教育者、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它又可具体概括为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景。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要素中最活跃,能互动,有主观能动性的能动要素;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相对稳定要素;其余要素的取舍、优化皆由能动要素和相对稳定要素决定。这些教学诸要素的取舍、组合、实施,构成了生动活泼,高效有序的教学过程,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也由居高临下的神坛权威,转变为“学习活动群体中的首席发言人,学习活动的向导”。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教学观念,首要内涵是教师的专业品德修养必须达到一定高度,“五育”德为先。这在任何时候都是必须坚持的原则,这是对关系国家百年大计事业的教师一个极为重要的要求。没有高尚的品德,怎能有宽广的胸怀?怎能放弃高高在上的权威和颐指气使神气?
作为教学要素中最活跃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摆正自己的位置,放下包袱,放手开展工作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转变。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从原来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从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从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形成“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互动交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而不至于抵触不学或疲倦厌学。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学习观和发展观。教师
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交流、共同发展。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学生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学生是否乐知、乐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学内容的可认知性和趣味性,因此,实现从“用学生配教材”到“用教材教学生”,再到“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和一切可能的资源帮助学生学习与发展”是教师作为学习向导、学习引领者必须认真做好的工作。
3、教师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让每位学生都能被认为是一株别有韵致的花朵、一个他人不可比拟和替代的生命世界,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关爱和帮助,生命的姿彩都能得到展示,鲜活的个性都能得到张扬,创新的思维都能得到培养,而且每位教师的教学也是手法别致多样,无论仪态、语言,还是板书、奖罚,都富有自然而至的艺术性,特色纷呈,淳朴实用,并因此而使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加丰富多彩,课堂教学更加生机盎然。
4、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效与不足
人的成长过程是不断反思完善自我的过程,学习也如此,一方面让他们在反思中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改善吸纳知识的能力,以更高效的手段,以更愉悦的心情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是处于发展、成长中的人,秉性各异、千姿百态。个性化的要求必须辅以个性化的培育措施,最终才有了姹紫嫣红的丰富之美和勃勃生机的涌动之景。
5、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无论选择何种教学方式,最终目的是调动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实现课程目标。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利用的教学情景等教学要素确定合适的教学方式。好的教学方法对旧知识有较好的承接性,对新知识有较好的拓展性,对学生的参与有较好诱导、激励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在“书中学”,在“娱乐中学”,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学”,通过各种“活动”把经验转化为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课堂上,创立一个个接纳型、支持型、宽容型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观中,任何教学方式,只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地开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并高效地实现课程目标,那都是合理的、可取的教学方式。
6、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展现知识的运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和生存能力的提高。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才容易被人认识和接受。活学活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更易激发学生的情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和储备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提问、猜想、操作、观察、记录、分析、交流、评价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用审视的眼光观察事物和现象,用探寻的感官感知万物,用辩证的思维剖析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
总而言之,新课程观将教师视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作为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主体存在。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加工与开发,要使教材内容更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起他们的联想与创意。
教师与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话、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以教材内容为话题和谈资,共同生成和创造文本,构建知识的过程,它要求教师不仅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而且要有角色的转化——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同时还有个性的自我完善-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
新课程的宗旨是:解放学生的大脑、放开学生的嘴巴、松开学生的手脚,充分开放课堂,让学生自主研讨,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学习的主人;设计弹性目标,正确、灵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活化教材;渗透生活,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实际出发,以恰当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为纽带,创造性地生成知识文本,逐步形成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味知识和经验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经验积累对于提高自身能力的必要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教学相长”的和谐氛围。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yuanddi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