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发展轨迹及教学启示

阅读:148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6/6 16:25:55

   我国建国后中学一直开设有思想政治课这门课程,但是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变动频繁,有研究认为,新中国成立至2000年,中学政治教科书先后变动了37次,大纲或课程标准变动13次(见下表[1][1])。

 
实施时间
课程名称
每周教学时数
1950
政治
2
1952
中国革命常识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青年修养
共同纲领
时事政策
1.5
1953/1954
中国革命常识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共同纲领
2
1955
中国革命常识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5-1
1957
政治
1.6
1958
社会主义教育
2
1963
政治
2
1960
政治(做革命接班人、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毛泽东著作选读)
2
1978/1981
政治
2
1985/1995
思想政治(初中:公民、社会发展简史、法律常识[社会主义建设常识];高中:科学人生观、经济常识、政治常识)
2
1996
思想政治[2][2](初中:公民、社会发展简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经济常识;高中: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
2
2001
思想政治(义务教育新课程[初中])
2
2003
思想政治(新课程,高中)
2
 
  我国的思想政治课设置50多年的发展历程,综合其内容的变化和教学方法方面的要求,大约可以划分为七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的1949-1956年。
  先是采用源自解放区的政治科取代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公民科,1952年起,照搬前苏联的模式,先后开设了“青年修养”、“中国革命常识”、“共同纲领”、“社会发展史”、“政治常识”、“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等课程,主要进行革命思想的宣传,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共产主义原理和信念、无神论、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时事政策、民族团结等思想政治教育,特别突出了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改革旧思想的目的非常明确,也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意识形态的作用发挥得比较明显。1954年起,政治课减少,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这时的政治课没有教学大纲和统一教材,内容变动比较频繁和随意,应时性表现得比较突出,简单的说教,强硬灌输的方法是当时政治课的主要教学方法。
在新社会刚刚建立之初,强调政治课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的,在当时也确实发挥了重要的思想改造的功能。但是过分强调政治功能的做法,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也为后来的思想政治课程的异化埋下了隐患。其教训是值得注意的。
第二阶段,大跃进的1957-1958年。
  在反右和大跃进的政治大背景下,在“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政治课的中心内容为以反右派斗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所取代,政治课逐步成为了运动课、形势任务课,政治课逐步向阶级斗争的工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异化趋势。
第三阶段,文革前的1959-1966年。
  这一阶段政治课的发展与国家的断断续续进行的整顿相关联,1959年教育部制定了第一部全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1960年后先后出现了《做革命接班人》、《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毛泽东著作选读》等教材,思想政治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
  在这一阶段进行了思想政治课系统化的尝试,对人的发展的关注明显增强。但是受总体政治环境的影响,这种改革是不系统的,也没能深入下去,坚持下来。相反,政治课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的趋势在加强,异化的现象更为明显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上灌输、批判、运动模式比常规的课堂教学更多些。
第四阶段,文革中的1967-1976年。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中,中学政治课的课程体系、教材、教师队伍全被打乱,政治课完全被政治运动所取代,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完全被异化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其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文革中正常的政治课被取消,青少年德育的异化,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1996年。
  与政治、经济上的拨乱反正相关联,思想政治课教学得到了恢复,1980年教育部组织编写了统一的中学政治课教材,于1982年和1986年先后推出、实施了二套教材。1982年秋开设的是“青少年修养”、“社会发展简史”、“法律常识”、“政治经济学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五种课程;1986起改为改为“公民”、“社会发展简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科学人生观”、“经济常识”、“政治常识”。
  这一阶段思想政治课课程发展的特点是:追求知识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性,突出了各学科的知识逻辑,同时注意渗透国情教育。在教学中强调知识性教育,传递知识的功能超过了德育功能。这与教育发展中高考选拔作用的强化,应试教育不断加强的教育大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第六阶段,第一部课程标准实施的1996-2003年。
  1996国6月家教委年颁布了《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代替了原来的教学大纲,关注的重点由教师教学转向学生发展,由重视知识掌握转向基本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课改革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启动和展开的,课程标准面向大多数学生,是教学的最低门槛,具体体现了大众教育的价值理念,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关注课程实施过程与弹性课程管理等方面的课程转向。在此背景下,初中政治课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开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得到了强化。但是,知识教育的痕迹仍然很深,素质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课中的突破还是一个需要深化改革的问题。
第七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的2003--
  2003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初中阶段的新课程正式启动。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程设置了三个学习模块: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成人的问题。
  2004年3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颁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进行了一个全新阶段,政治课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其中必修课是四个模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选修课六个模块: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与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与思想政治课课程,突出了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和育人目标,突出生活主题。“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
  思想政治课新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生活化的教学、生活化的课堂,倡导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要“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
回顾我国50多年来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发展轨迹,有许多值得认真吸取的教训,笔者感到,有这样几个方面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1、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上,由完全跟随政治形势,变动不居,逐步向依托学生生活,保持相对稳定的方面发展。教学内容变动过于频繁,降低了课程的威信和教学效果,给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新课程的模块化设置,知识内容的粗化、简化的特征,有利于解决课程相对稳定的时代迅速发展的矛盾。而且思想政治课课程还特别强调了“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这有利于课程的相对稳定性和时代感的统一,有利于课程本身的教学效果的提升。在相对稳定的同时,思想政治课又需要关注“时代感、针对性”,这个变化给了政治课教师更多的教学自由,造就了教师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的多样性的空间,要比较充分地体现新课程的这一优势,需要教师具备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力,对教材进行适合学生实际和当地社会实际的改造和再开发。
 2、在思想政治课教育功能上,经历了由重视政治功能、工具作用,转向重视知识传授,再转向关注学生生活的发展过程,反映了思想政治课由工具性--知识性--生活性的内在发展逻辑。这一转变其对政治课教学的启发应该是非常明白的,那就是,思想政治课最重要的功能应该是育人,即要关注做人,关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此,新课程强调:“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要求我们教师在摒弃工具功能意识的同时,要淡化知识功能和应试痕迹,更多地通过知识教育、生活教育,提升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做人”的品质的发展。
 3、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上,由简单说教,强硬灌输,发展到以政治运动、阶级斗争代替思想教育,再到知识掌握代替思想教育,最后演化为新课程强调的生活化教育,生活化课堂。新课程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这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模式,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注重了解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促使学生的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正确地看待、解释生活。也就是说,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必须向生活回归,教学要生活化,教师的关注点要向关注做人,关注过程,关注体验、关注文化的方向转变。
  思想政治课50多年的发展历程,教训是深刻的,需要我们认真反思;思想政治课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对我们教学改革的启示是明确的。但是,反观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第五阶段,相对更重视知识体系,强调知识教学,忽视生活,脱离学生实际和发展需要,远离社会实际,教学的效果和信度都不理想。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滞后是值得给予关注的,从课程发展历程的角度去进行反思,对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2、《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教学化》 王卫平等著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学校社会课程的演变与分析》 丁尧清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
 


①引自《学校社会课程的演变与分析》 丁尧清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 有改动和补充
②教材开始多样化,此处以北京为例
     来源:  编辑:thinkerhz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