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资讯 >  阅读文章

2019北京卷《文明的韧性》作文范文!

阅读:675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9/6/11 16:46:43
2019北京卷《文明的韧性》作文范文!
    近期,2019年北京卷作文《文明的韧性》范文发布啦,此范文为优秀老师和学生写作,非学生范文,仅供参考。
 
原题: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文明的韧性(范文1
北京高考题教师下水作文 北京张广乾
不是所有文明都具备足够韧性,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才几场风雨,就“流水落花春去也”,文字、史迹、观念、传统都没了,连人种也被置换了,只剩下一点金字塔之类蹲守西风残照,丧家犬一般可怜。中华文明就韧性得多,铜雕一般坚强,轨道一般稳定,在异化不止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天行健”“地势坤”的老到。
这韧性表现为生命力强大。中华文明盘根错节于上古,枝叶婆娑于当今。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愚公移山这些地老天荒的传说,依然充当着今人的精神内核,勃发在外交官的雄辩里,撒娇在情侣的柔情里。炎黄周公孔老司马迁唐诗宋词二十四史十三经……一直是维护文化精神的维生素,抗冲击力的稀土族,避免方向迷失的北极星。
许多文明成果历经沧桑,依旧宝刀不老。秦始皇修的长城成了天下人励志的祭台,还嵌在当今《国歌》里;鬼谷子用过的围棋被多国九段们作为智力体操;俞伯牙钟子期的古琴到维也纳剧院去PK钢琴小提琴了;仓颉李斯们刻画的甲骨文、金文、小篆至今充当大雅的凭证,呵护着新潮和时尚。如此出色的文明韧性像什么?犀牛皮革、起重机钢丝绳?都不够分量,应该像粒子凝聚力,天体引力场!
抗打击力也是韧性的重要指标。祸患中的中华文明坚如磐石。匈奴、突厥、沙俄、日寇杀过来了,团结御侮精神迅速凝聚,“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蒙恬卫青霍去病薛仁贵岳飞戚继光袁崇焕左宗棠张自忠便成了迎击鸡蛋的石头。蒙古、满清虽然一度占据华夏,却成了落在灼热铁板上的冰雹,要么很快土崩瓦解,要么连皇帝都要颁布文化投降诏令。这韧性用来抗击瘟神也是奇效,鼠疫、黑死病遇上张仲景李时珍他们,只好逃往欧洲制造高死亡率去了。
韧性还表现为包容中的超出。面对异质文明,中华文明擅长与之共荣双赢,吸纳对方精华以营养自己。张骞班超从丝绸之路捡来音乐、舞蹈、天马、水果、牧草、炼铁术,来者不拒;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振振有词,和平共处。西方科技成果一度咄咄逼人,我方借力打力,孙悟空终于完胜铁扇公主。火箭卫星高铁都是西方出招,我方接招后便更高更快更强。你刚拿5G炫耀灵感,我的5G已经跐着你的鼻梁舞剑了。我的韧性不怕你气急败坏!
文明底蕴丰厚,素质精良,结构完善,充分自信!不怕谁的脑袋撞我神盾,不怕谁的利刃断我流水。中华文明的韧性将一如既往。
 
文明的韧性(范文2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也是唯一一个延绵至今的文明。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万千磨难,几近断脉,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我们不但没有灭绝,反而越古老越焕发出新的生机了呢?
那是我们民族的韧性,换言之,是我们古老文明的韧性使然!
从我们中国人的思想上来看,我们祖先向来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生逢治世,他们会积极执政,惠济苍生。一旦生逢乱世或者遭遇不幸,他们往往是“国无道则卷而怀之”,等待时机的到来。苏东坡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然而他既能在位勇退徐州大水,为民谋福,离职后也能盖两间雪堂,“倚杖听江声”“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范仲淹能“处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居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辛弃疾一生志在抗金,却被南宋政府雪藏二十年,但他既能闯金营活捉叛徒,更能在瓢泉稼轩内吟诗作词,等待机会,盼着将来能够“沙场秋点兵。”
从我们的文学艺术上来看,我们的文学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元曲,包括四书五经,“柔韧”的光辉无处不在。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我们的中庸之道。我们知道“和而不流,强哉矫”我们也知道“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这是我们的《道德经》,我们从来不硬碰硬,而是“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我们的唐诗,能让我们“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莫听竹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我们的宋词。是它,让我们面对磨难微微一笑,淡然处之。
这些东西,不仅仅是我们的文学,更是中国思想的豁达,处处流露着中国文明骨子里的柔韧!
从我们的历史变迁来看,凡是朝代久远的,都是德润万物细无声。以周朝为例,提出“德治天下”,德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坚强者莫之能胜。所以,柔以怀人,周朝福泽800年。
周朝如此,更别提汉武唐宗了,更是“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社会一片祥和,经济稳定发展。他们懂得如果横征暴敛,视民如草芥,必定会“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这便是柔的力量,柔者,韧也!
2019年,我们的新中国迎来了七十华诞,经济长足发展,面对国际的经济刁难,我们表示,中国经济是大海,不是小池塘,狂风骤雨能够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的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五千年的艰难困苦,中国就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古老的中国如今面临这新的挑战。面对美国的贸易战,“我们不想打,也不愿意打,但绝不怕打,而且我们有信心打赢。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1”这便是我们中国人的底气,这便是我们中国人的骨气,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柔中有刚的韧性!
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伟大的文明,文明的韧性必将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焕发出更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明的韧性(范文3
李欧梵先生在《晚清文化、文学与现代性》中提到“中国最复杂的在于其文化传统的复杂性,当一些新观念进入中国晚清的境遇时,它们与中国本身的文化产生了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冲击,这些冲击最后就成为中国现代性的基础……投石入水,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波纹”。五四宛如历史长河中一次沉重而有力的投石,众多文人学者发声,西方文化涌入中国,这次“投石”过后的“波澜”是长久的,广泛的,也是意义深远的。五四精神极具韧性,在往后的百年不断发展,虽历经风雨,却绵延至今。
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对于九零年代、00年代的人来说,似乎已经是“很久以前”的需要在“回忆”中摸索了解的事情了,但恰恰相反的是,中华文化之韧性根植于中华儿女的心间,五四精神至今仍影响着年轻一代。五四时期的代表人物鲁迅先生在《呐喊》中有一段关于“回忆”的论述,“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变成了《呐喊》的来由。”李欧梵先生认为,回忆和忘却是现代文学共通的主题,回忆之所以能够与“现代性”挂上钩,正因为是现代性时间观念的转变,有了现今的迫切感,才会回忆过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基于现今文学、文化甚至整个国家与社会人文主义的发展,对五四及之后的当代人文的“回忆”似乎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在回顾的过程中反省,在反省的过程中进步。现代性的观念实际上是从晚清到“五四”逐渐酝酿出来的,正如李欧梵先生所说“历史因为可以展示将来而具有了新的意义。”而中华文明也因此不断发展更新,历久弥坚。
五四新文化运动除了以鲜明的气质唤醒“人一个体”意识从而具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之外,还有两项具有历史合理性的发现,一是发现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不足以应付人类社会现代化潮流的挑战,二是发现中国大文化传统系统中缺少西方理性文化与逻辑文化。正如王德威先生说的“文学不是狭义的,而是天文地理之学”,文学本身也是具有理性、科学色彩的,但与此同时,文学也表达了“个体”的“情感”,这点在郁达夫先生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既是著名的文人,又作为创造社的创办人之一,郁达夫先生可以说是五四文学的代表人物,对于他来说,“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传”,但这句话反过来对他也是适用的,“郁达夫的自传,都是文学”,在对自我情感的刻画与描写中反映了对“人”与“个体”的反思与体会。从个人情感的抒发与表达,再到文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国家的文明进程,五四后百年来的文化、文学之河,闪烁着人文、人性的光辉。
《绝望之于希望》里有这样一段话:“五四时代的大学生是理想的一代,他们除了爱国之外,还相信知识就是启蒙的力量,当然更愿意选课读书”,李欧梵先生在书中提到有学生在演讲后向他提问,“感觉就像鲁迅在上海内山书店碰到买不起他的书的穷学生一样”感到激动与欣慰,想到鲁迅的名言“绝望之于希望,正与虚妄相同。”感触颇深,作为年轻的一代,任重道远,实在不该让人文与学术的光辉就此暗淡褪却。
“中国的现代性不可能只从一个精英的观点来看待,精英只能登高一呼,至于社群共同的想象,其风貌和内容不可能是一两个人建立起来的,需要无数人的努力。”五四这一“投石入水”之后的波澜不能也不应该停歇,人文的发展应该永远在时代的浪尖流转。文明当如蒲苇韧如丝,如磐石无转移。(北京卷作文题①)
     来源:网络  编辑:地理sikao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