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改新论 >  阅读文章

教师应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

阅读:99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1/29 12:42:37

       在基础教育阶段,儿童少年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需要和发展可能,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超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最需要优秀和出色的教师懂得珍爱生命,懂得儿童少年时期对于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其生命潜力。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

       教育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对学生有无爱的情感,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育行为。只有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会产生爱的情感;只有把学生的成长真正和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时,才会增强爱的情感;只有在教育学生成长的同时,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时.才会真正感受到爱的情感。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将七十多年教师生涯成功的真谛,归结为童心母爱。热爱学生,永远应当以平和、偷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生。爱的教育,最终目的是应使学生在感受教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学校不能把学生当作监管对象,动辄撕碎学生尊严,刺伤学生心灵。严师出高徒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一定道理,但不能将这个概念推向极端,乃至于在这样一个教育理念下,严而出格、严而失度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教师成了警察式的老师,有些校长还在为学校被称为当地的文明监狱而自豪。棍棒只能造就奴隶,不能造就人才。在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里,在这样一个需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时代里,棍棒威慑之下造就出来的人,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应对未来。

      “我是为了学生好,而这样的好心却常常办出一些损害学生人格,甚至危害孩子健康和生命的事情。恨铁不成钢,我们的学校,甚至家庭,竟会时常演绎出一些教育的悲剧。传统教育思想中不打不成材等陈腐观念,今天非改不可!

       学生需要严师,更需要慈祥和宽容,教师应有好心,但更要有一个好结果。教师的言行,要考虑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水平,更要考虑学生们的想法和感受。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以对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为前提,对学生的严应当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而有信,严而有度。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名言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来源:整理  编辑:luzhao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