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外话:色彩学与历史——看《交换空间》的思考!
经济频道《交换空间》栏目是一档贴近普通电视观众,倡导自主动手、节俭装修为理念的服务类节目。"交换空间",即你的家与我的家交换一下,当然是暂时的,并由对方在规定时间内对家的部分空间进行改造,再换回来的不只是原来的家,更多的是对家改装后所带来的那份惊喜,这应该是这个节目的最大魅力之处啦.。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包含着无数个精彩的创意和设计,但是从装修的效果来看却又让人眼前一亮,倍感温馨!尤其是房子的外在色彩搭配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说起色彩搭配,穿衣搭配更是讲究,它极其彰显一个人的休养,素质,学识,经济条件。服装穿着讲究的是第一印象,它有极强的吸引力,若想着装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必须充分了解色彩的特性。恰到好处地运用色彩的两种观感,不但可以修正、掩饰身材的不足,而且能强调突出你的优点。如对于上轻下重的形体,宜选用深色轻软的面料做成裙或裤,以此来削弱下肢的粗壮。身材高大丰满的女性,在选择搭配外衣时,亦适合用深色。这条规律对大多数人适用,除非你身体完美无缺,不需要以此来遮掩什么。
对于教学中新颖的历史材料宛如一件华丽的衣服,一经展现给学生的时候就已经把学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突然碰发,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题内话:形式与内容——形影不离,相得益彰!
为何当今百家讲坛“火了”,把沉重的历史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通俗易懂!
在讲述《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岳麓版)一课中我采用了几段情景材料:
材料一:帕帕迪是个雅典郊区的农民,今年(前399年)三十岁,他是家庭中的男主人。今天他要去雅典去参加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虽然每十天就开一次,严重影响帕帕迪干农活,但他还是很愿意去,因为??(因为雅典民主政治生活有津贴制度保证)
材料二:到了雅典公民大会的会场,大会还没有正式开始,会场象往常一样热闹,会场围着篱笆,设有十道门。 “大家注意,今天是公民大会,外邦人不许入内。”在门口执勤的监察员大声地喊着。这是因为?他的妻子海轮也随他前去结果却被挡在门外?(因为女人、儿童、外邦人、奴隶不是雅典公民,无权参加公民大会)
材料三:今天的议题之一是投票选出民主防碍者。每个有投票资格的雅典公民,在自己选区的入口处领取一块陶片,陶片一人一张,写下名字后,他把陶片交给工作人员。帕帕迪不识字,他只好请旁边的一位体面的贵族写,写了谁也不知道。这次获票最多的是一个贵族库特森。他的名字一宣布时,整个会场一片欢呼雀跃,人们争相谴责他的不利国家的行为:“他以为自己曾在对波斯人的战争中立下了功劳,就居功自傲,对国家大事从不关心,总是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一个公民愤愤地说。(这是个什么法?)(讲到这儿时,与课后练习铁米斯托克里陶片相结合。)(答案:陶片放逐法。它驱逐了反对民主政治的敌人,保证民主政治的顺利进行;但容易被人利用,成为人们争权夺利、相互倾轧的工具,说明陶片放逐法也未必公正)
“帕帕迪”,很多老师对他都不会漠生,他是广东东莞的夏辉辉老师在《雅典公民帕帕迪的政治生活》中所设计的一个虚拟农民,自从2004年该文在网上帖出后,“帕帕迪”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历史教师熟知的“人物”,在很多地方也进入了历史课堂。我也把帕帕迪请进了课堂,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课堂十分热烈。
为此我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思考,为何换一下背景材料授课效果差别这么大呢?我说点粗浅简介。
第一,形式上的变化。材料包括文字资料、历史图片和历史影像资料等。选材就好象在量体裁衣。“体”就是上述的立意,“衣”的原料包括两部分:一是教材本身提供的各类素材;一是引用外来资料。看似内容还是那些,但已经改变了晦涩沉重正统的面孔,变成了短小的故事。让学生无形之中亲近材料,内心中喜欢这段材料。
第二,语言上通俗易懂,简短的小故事流漏无限趣味,让学生一读就会一读就懂。使学生容易接受,喜欢接受!
第三,设问不仅是个怎样处理教材问题,也是一个十足的技术问题。在紧扣立意的前提下,围绕材料设问。问题的设置要求有层次感,富有逻辑性,如果把一堂课中的设问抽出,其本身就能够形成一个问题系统。
第四,创新是一门艺术,本材料的最大亮点正是把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水乳交融!围绕着立意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确定的原则是力求把重点和难点有机地统一,通过对重点知识的讲解,给学生创造突破难点的条件。
这不仅是在剖析这个课例,也是在剖析我自己的教学与思维。我深信,多一份思考,多一份创新,才会在新课程改革的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