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谈谈汉语文教学和语言教学的问题

阅读:151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4/13 9:51:49

三、汉语文教学问题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社会语言学是在传统语言学和结构语言学显现弊端的基础上,在国际频繁交往的需求和对外语言教学的实践中,通过理论继承和应用创新逐渐创立的,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科学性和前沿性。因此,我国汉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当代新兴的社会语言学角度来观察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一个静态的、自足的、封闭的系统,更不是一个抽象的客体语言,语言原本只存在于社会中应用着的,是人们日常使用着的东西,离开了语言的使用者和使用环境,语言也就不存在了。(引自戴庆厦的《社会语言学概论》)这一观点实际上告诉我们应有这样的语言观:①语言中口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时刻变化着,具有变异性;语言是社会中人们应用的工具,具有实践性。这些正是上文提到的语文教学问题存在的社会语言学原因。

汉语文教学由于存在语言的语体态度问题,教学中学生有听读写而没有或很少说,这种语文教学方式违背了社会语言学中口语是第一性的规律。这种后果是很严重的,容易形成口语表达能力的底下,因为听读写的语言还很难真正的内化为个人自我的语言。我国英语教学中的哑巴英语现象和长期的文言文传统现象就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当主张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口语时,不是同时要轻视书面语,这种后果也是很消极的。美国青少年近年来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一再下降,就是重口语轻书面语的后果。语言学家施仲谋先生说:“学好语文,应该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都能运用自如。”(引自施仲谋的《语言教学与研究》)

在社会中使用的语言,社会语言学认为变异的因素很多,包括阶级、阶层、职业、家庭、性别、年龄等等。因此,情况各异的学生语言(指言语)是各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包括对词语的选用和理解、说话的方式、语气及听者的语感等等。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说,“即使是同一代、同一地,说一模一样的方言,在同一社会圈子里活动的两个人,他们的说话习惯也永远不是雷同的。”(引自《语言论》)在各人对各自习得的词语理解上,这种现象表现得最明显。比如说,对于“幸福”一词,小孩和大人的理解或同一人在不同时期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正如语言学家王培光先生所说,“人的语感不尽相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家庭语言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等等因素,都可能使人有不同的语感。”(引自王培光的《语感与语言能力》)由此可以断定,情况各异的学生对同一篇课文或其中的句子、词语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因此,语言的变异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应采取多角度、多思维的开放式教学。也就是说,语文教师不应预设答案,既要依据课文及作者的时代背景,又要兼顾学生各自不同的变素和现代的时代背景。汉语文教学中关于忽视语言的变异特性的问题,造成语文教师长期忽视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语言特点,用统一的客观的甚至成人化的语言和答案来教学,自然造成了学生不愿说和不同学生描述同一个“O”为同一个答案的局面。因此我们应该用“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这种切合社会语言学变异观的理念来指导语文教学的实践。

60年代后期社会语言学兴起,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注意在一定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各种语言结构单位和各种语言技能的能力。”(引自施仲谋的《语言教学与研究》)可见,社会语言学主张语言具有表达和交际功能,具有工具性。既是工具,就必然具有实践性。有实践性的“一定的情境”是真实的或非常防真的最好。“以功能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教材,比早期的教材有了明显的进步,但目的任然不够明确,因为情景的防真有一定的局限性,交际的功能更是无穷无尽的。”(引自施仲谋的《语言教学与研究》)

因此,语言学家王培光先生就主张,“教师须重视语言怎样在社会语言环境中产生意义。”所以,仅仅学习了语言这种工具的构造和原理——语音、词汇、语法是不够的,还要在真实的或非常防真的情境(包括符合语境的有感情的朗读)中进行语言的实践。好比电脑这种现代文明的工具,了解了它的构造和原理的知识而不去操作不等于会用,而且不在具体的要求下操作也不一定能熟练使用。虽然现在改革后的语文教师的确尽量让学生读了说了,却是在缺乏现实基础上的语境下和要求下的聊天,或是在教师预设好框架和结论下的表演。这是没意义的操作,缺乏现实的模拟性和创造性,不是真正的实践。比如说,现在的语文教师忽视符合语境的有感情的朗读和表述或是缺乏朗读的能力,这就使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缺乏生活现实和生命力。语言学施仲谋先生就认为,“教师能够正确、清楚、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赋予书面文字以生活气息,使其变成了有生命力的活的语言。”(引自施仲谋的《语言教学与研究》

当然,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重实践表达和交际,不是完全否定语音语法等知识讲授。怎样处理两者关系呢?“语言学家王力(1975)说过,中学教师‘通过语法的讲授应把学生带到语言实践中去,不应该引导学生们把注意力都放在术语和分类上’。”(引自王培光的《语感与语言能力》)

语言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但社会语言学同时也说语言和文化是共存的、互动的、相互影响制约的,并且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我国汉语文教学把语文教学当作文化教学,甚至思想道德说教,语言成了文化的附属品。这种割裂势必造成如上文所说的学生讨厌语文的严重问题,因为语文本身的语言个性特点被抹去了,而思想还单纯的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却正在于此。在知识信息时代,语言表达了什么文化思想固然重要,但敢于和善于运用语言去表达文化思想更重要,两者不能割裂。网络时代,新颖有趣的网络语言本身更受网民包括学生的青睐,这侧面说明语文教学的语言要与文化互动就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爱好。

既然语言具有社会性和变异性,所以社会语言学所主张的语言规范不是绝对的规范而是相对的规范:在规范中使语言保持相对的稳定,以便交流,同时不束缚它在稳定中发展。因此,上文所说的关于汉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规范问题就需要语文教师慎重对待,不能对学生普遍常用的却又是不规范的语言现象一棒打死。比如说,学生喜欢引用并模仿新兴的网络语言和时髦的广告语言,虽然这些语言往往有许多不规范的现象,但语文教师就不能一概否定或一味放纵。因为,依据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规范观和语言发展观,有些现在看起来不规范的语言现象可能在以后因约定俗成而成了规范的语言现象。这样,语文教师遇到学生的普遍不规范的语言现象,不应绝对仅仅以课本或已往的规范为标准,还应多参考社会上新出现的语言现象及其流行情况,对学生加以引导或纠正。

四、结束语

    在社会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现代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应从已往的文化思想说教模式及灌输知识的应试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认清语文教学的语言不仅只是严密的书面语和具有丰富文化思想的文学语言,还应包括现实的鲜活口语及新兴的语言变体;认清语文教学的语言所应具有的变异性、工具性、实践性及开放性(语言规范的相对性)。因此,为解决当前问题,现代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应该是重视知识、能力并结合现实的实践式教学,应是多角度、多思维的开放式教学。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  编辑:xiaoxiao@126.com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