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4286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3/19 13:46:31

3.       分析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主旨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借助关键句和关键词分段,分

析归纳文章的主旨,归纳主旨可以运用段意串联法、首尾归纳法、标题提示法、重复显旨法、提炼关键法等方法。例如《境与象》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概括:

本文围绕“意境和意象的关系”话题,提出“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的观点。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总起,指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论述了“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境超乎象”、“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第五自然段则是对上述内容的总结与深化,在上文论述的基础上,得出“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的结论。

段意的概括和主旨的归纳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文中的具体内容,帮助我们快速地锁定答题区域,有效地提高解题的效率。。

在完成了以上的几个步骤之后,我们可以说算是基本完成了文章的阅读,这个时候才开始进入解题的步骤。

二、注重题干要求,揣摩命题意图

命题者命题一般都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和要求,而现代文阅读(必考)的考点有:理解文中

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明确考点、审清题目的要求是解答好现代文的前提,题目要答到什么程度,有何限制,都要心中有数,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因审题而失分的现象。不妨在相关的词语上打上着重号,有的题还可以从题干所包含的信息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例如《境与象》中第14题:“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这一道题表面上看考的是“归纳内容要点”,但实际上由于文章并没有直接写出作者反对的观点,所以必须要先找出作者的观点,才能够推断出“作者对哪些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正是必考阅读的必考点,据此解题的思路首先应该找出文中作者的观点:①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然后再根据这些归纳推断出作者批驳的观点:①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②境生于象外而不生于象。③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只有仔细读题目,提高对题目的敏感度,才能避免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

对选择题应认真阅读题干,了解命题人设置的陷阱,如:删(改变限制,如删除原文的关键性限制性成分:状语、定语、补语,造成改变原意,使表意范围、程度轻重等扩大或缩小等)、调(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如主客颠倒、种属概念关系倒挂或时空顺序错乱)、改(变换说法,包括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故意曲解、自相矛盾、曲解现象与本质、颠倒因果、强拉因果、混淆部分与全体,改变肯定与否定、混淆先与后、有与无、大与小、同与异、轻与重的关系、将偶然说成必然、将已然说成必然等)、漏(遗漏重要信息点,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另一面,断章取义)、凑(胡拼乱凑、望文生义、无中生有、东拉西扯、随意组合信息编选项)、答非所问(选项所述的内容脱离题干要求)。

解题的思路是:①筛选定位:锁定概念所属的范围。②对照比较:做到四个比较,即题干与原文的比较、题干与选项的比较、选项与选项的比较、选项与原文的比较。看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相比在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③排除确认:从原文中找出选项的出处,认真推敲、辨别筛选,每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

三、准确提炼信息,巧妙组织答案

现代文阅读是考查学生思维品质的,而信息的整合能力能选拔出思维能力较好的学生,这自然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在审题时,要注意题干的隐性要求,只有对文本整体内容全面把握,才能提取、概括出完整的信息。在筛选好文中相关信息后,一定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转化为抽象、概括的语言,概括的要求和方法:①信息准确全面,严格对照要求,不漏掉一个重要的信息点;②做到先筛选后整合,用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述,而不是词或短语;③合并同类项,摘取连贯。有些题目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几段文字中,很难找出现成的原话,就应该根据题目要求,从原文中提取有用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重新“组装”;④变换句式(要用肯定的陈述句),作恰当规范地表述。尽可能的用文章中现成的词语或句子作答、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或综合连缀文章中的词或句作答。在文段中可以用的语句就照抄,不能用的就重组。⑤经加工整理后,对照要求默读一次答案,语言简洁,使之文通字顺。

例如《境与象》的第15题:“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请概括作者对此的认识。” 考点是内容的归纳。学生如果摘抄原文“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或“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或“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超出于具体意象之上,也就是超越了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想象的余地。”等,这些答案要么语句不够规范(不是肯定的陈述句);要么是完全照抄原文,未能根据问题重组语句,对信息照搬全抄;要么是未理解文意,表述混乱。这一道题的答题思路应该是概括作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形成的认识,而通过关键句的圈画,可以找到文段中可以提炼的信息包括:“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或“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或“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等。经过筛选、组合、变换之后,就可以表述为: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形成可以借助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而更多的是通过意象组合后的升华。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按照这样的一种程序读文、做题,学生在刚开始时,会觉得不习惯,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普遍的反映都是做题的速度快了,选择题的正答率提高了(因为大多数的选项都源自关键句),主观题也能迅速锁定答题区域。由此可见,现代文(必考)的备考中,养成完整读文的阅读习惯,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把握了全篇的主旨,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  编辑:xiaoxiao@126.com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