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数学实验版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避免“题海战术”对学生的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一、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通过教授数学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此,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搞好教材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1.课堂上要做的方面
除了要重视老师的教学方式,也要尊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例如:有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体形象进行记忆和思考,有的学生偏爱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有人善于运用视觉通道,有人倾向于运用听觉通道,也有人喜欢运用动觉通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比如有人喜欢在竞争中学习,有人偏爱合作学习,有的学生能够从学习本身感受到乐趣,还有人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有效地工作和学习。指导自主学习不仅要鼓励学生独立且富有个性地学习,更倡导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还要鼓励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经历并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三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容,也可以相互运用。
课内的具体措施有:
(1)开始阶段关键的一环就是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并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反省认知”和不断改进的能力,从而达到不完全依赖老师也能把功课学好的目标。这一阶段对学生的要求归纳为培养五种能力,即:能分析关键字句和符号标记;能读懂字意、句意、式意、例题意;能分析写出标题;能找出教材中的主要句段;能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重点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做到“三读”:第一遍粗读,即扫清文字、符号障碍,了解本节大概内容;第二遍细读,即读句,逐句解释,把课本中某些省略了推理依据或中间运算补写出来并对课本中的重难点加圈加点作记号;第三遍精读,即在学生基本掌握教材知识、完成练习后,再重点分析关健词、重点句子,归纳总结和写学习体会。教师应常采用提问、抽查等方式进行检查,并注意与家长逐步配合、逐步培养。
(2)经过一般时间以后上课大致如下:①先按照好中差组成的学习小组讨论解决课前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约十分钟),课前预习中的内容包括课程内容及课后练习和自己学做教具。②由小组长或教师解答小组不能解答的问题,因势利导讲解重难点内容(约十五至二十分钟)。如果问题小组能够解决,由小组长或其他同学上讲台讲解例题,能够用教具讲解的尽量由学生用自己做的教具讲解。③用十分钟左右做教师或学生出的自测题。自测题的内容不宜过多,难度适中,做完后由学生交换批改订正,教师抽查部分自测题,了解存在的问题。④小结由教师或学生进行总结(约五分钟),最后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学生作业要求学习小组长超前一课时把学习小组好中差(3人)的作业批改好,填好反馈卡,教师抽部分作业了解存在的问题。每学一单元之前与之后均开设导学课与归纳总结课,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讨论、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自己写章节单元小结,整理知识结构。上课时一些较容易的例题及黑板上的练习答案,可由学生上讲台自己讲解、订正,尽量做到一题多解,开拓思路。
2.课后课外要做的方面
(1)学生课外预习的练习可分层布置:差生及中等生布置做A组作业,优生做A组及B组选做题。书本上较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直接解答在书本上,需书写过程的习题做在练习本上。若遇到不会做的抄在练习本上,留出相应的写作位置,等到教师讲解或理解后再补上。
(2)鼓励学生课后预习时提出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好的提问可由小组长把原题记在数学科代表的本子上,可适当加入学期平均成绩。
当然,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渐过渡到熟练地驾驭新教法,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