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学科辅导 >  阅读文章

高二历史重点汇总:1949—1966年的中国现代史

阅读:34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4/5/4 11:49:53
对高中二年级的历史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汇总,本篇关于“1949—1966年的中国现代史”,具体内容如下:
  一、基本历史线索阐释
  (一)、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中国由此进入现代史时期,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巩固了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
  (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这段历史可以用三个词汇六个字加以概括和总结,即“探索”、“曲折”、“发展”。1956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社会主义的建设突出地摆在了党和政府的面前。我们党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在探索中,由于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了困难。不过,当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
  二、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种斗争的性质与历史作用
  首先注意对各种斗争进行整体性的概括。斗争有追歼残敌,剿匪作战,解放领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这些斗争有的是具有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性质,有的是反对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发动的猖狂进攻。其次要从整体上认识这些斗争的历史作用,就是使新生的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之间的内在联系
  国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是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的重要经济基础。统一财经有利于制止通货膨胀,调剂市场经济,控制市场价格,和投机商人作有效的斗争,对稳定物价起到重大作用。稳定物价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定,为全国财政经济的进一步统一创造了条件。三者都是中共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三)、过渡时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过渡时期的概念
  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是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也称新民主主义社会(但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2、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包括
  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由国营经济领导下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成分不断取得胜利。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与“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之间的关系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这里,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是完成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和过渡时期总路线三者之间的关系
  前两者是对后者的实践方式,后者是前两者的行动纲领和指南,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关系。
  (五)、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赎买政策的原因
  赎买政策是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创举,其所以采取这样的政策是因为:
  1、从历史上看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在民主革命的过程中,曾同共产党并肩战斗,为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民主党派积极参加新政协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建国初期,私人工商业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2、从现实需要看
  民族资产阶级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改造的一面,实行赎买政策最有利于团结资产阶级和缓和矛盾,促进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六)、十年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正确指导思想
  1、1956年,中共“八大”作出了许多正确决策。大会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明确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全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2、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
  3、1957年,全党开展了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要求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4、1957年,为反击右派分子的进攻,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发动了一场群众性的反右派的斗争。
  5、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
  6、196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千人大会,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会议前后为在“反右倾”斗争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
  (七)、十年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的失误
  1、1957年,党在反右派斗争中犯有严重扩大化的错误。由于党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把本来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当作敌我矛盾处理,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2、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3、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总路线提出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于是又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1959年,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反右倾”斗争。为总结“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的经验教训,进一步纠正“左”倾错误,中共中央召开了庐山会议,在会上毛泽东发动了批判彭德怀等人所谓反党集团的“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八)、十年建设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必须科学分析并始终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区分社会主义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必须科学地制定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既不能保守、也要避免冒进,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使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4、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充分发扬党内民主,防止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严格依法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社会主义建设少走弯路,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5、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光辉而崭新的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难免会出现曲折和失误,关键在于我们不断地纠正错误,克服困难,继续前进。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的事业的核心力量,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前进的可靠保障。
  6、其它诸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重视农民问题,减轻农民负担;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同保护生态平衡有机统一起来等等。
 
     来源:网络  编辑:xuesha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