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信息时代的瞬息万变,知识更新的节奏加快,新课改如火如荼,竞争与风险并存,给人们带来了成功的机遇,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挑战和压力。教师行业因此而产生的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比其他职业更为严重。师者,生之典范。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赖,常常超过父母。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个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势在必行。在工作实践中,我越来越觉得只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才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学生。特别是思想品德课教师还担负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除了有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胜任这一职责。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规律,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发表一些浅见。
一、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创设健康的教育氛围
要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必须首先拥有健康的心态,因为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也会“制造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受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许多学生的心理障碍是由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的,作为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行为方式、情绪状态、人格特征等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些教师心情好时课堂气氛愉快,心情不好时常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易动怒无常等负面情绪。学生在与教师的长期接触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也会出现喜怒无常,无克制力,什么情绪都表现在脸上。长此以往,有的学生会产生情绪问题,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情绪控制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从认识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是否适度;从情绪本身方面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采用合理或间接手段适当疏导。例如,自己提醒自己在情绪激动时不要批评学生。等待自己能心平气和地冷静处理问题时再批评学生,防止过激言行。在这方面,如果调整得法,可以化消极被动情绪为积极主动的建设性行动,也就是精神分析所说的升华。
2、学会宣泄不良情绪
有些教师往往不善于恰当宣泄不良情绪,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经常表达出来了自己的不良情绪,牵怒到了学生,学生稍有不慎就会挨批评,这会使学生感到紧张、恐惧、焦虑,有的学生情绪变得很压抑。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心身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高,还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教师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着手。“心”方面如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大笑,对亲近和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倾诉衷肠,给自己写信或写日记。“身”方面如剧烈的体力劳动,纵情高歌,逛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还可以出门旅游,从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3.找寻生活中的美与乐趣,获得职业成就感和生活的满足感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上班的路上看看抽出嫩叶的柳树,到了教师看看孩子们可爱的笑脸,回到家听听音乐……欣赏生活中的美,心情就会舒畅。体验生活中的乐趣,过得就会有劲头。学生行为的一点进步,课堂上一段精彩的发言,教学中的一个灵感,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心理食粮。
如果教师觉得在学校中无法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以试着在教室以外寻求成就感。培养一项有创造性的爱好,比如集邮、写作等等,是一个好方法。个体能够随这些爱好的深入而体验到满足。
另外,教师应努力营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美满的家庭,幸福的婚姻,能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能在个体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缓减个体的心理压力。这一点对于中小学教师尤为重要。在工作中遇到困扰、受到压力的教师如果回到家中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在工作中本应体验到而没有体验到的满足感就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弥补。而没有配偶及家庭的理解和支持的教师很难在工作之外获得情感上的舒缓和心理上的安慰,因而很容易产生孤独、忧郁等消极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转变教育观念,要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负责,不能因教师的主观意识而压抑学生个性、损害学生心理健康。教师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不论是哪一类学生,学习成绩只是一个方面,而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还要更多地学习和掌握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避免教师对学生心理的不利影响,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影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着健康的心灵。在友好和充满友爱的环境中成长。在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二、洞悉学生心理,优化课堂教学
1.根据注意规律 丰富教学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无意注意占优势,喜欢形式新颖多样,如果课堂上一味地讲解,整天对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会使学生主生乏味和厌倦的感觉,容易使注意分散。因此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是可依据教材的内容,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除了典型的阅读、讲授、练习、讨论,还要采用比赛、表演、演讲、辩论等教学方法。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等,这样一方面可迎合学生“新鲜”的心理,另一方面,这些现代化教学工具、直观 、变静为动,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如学校条件不允许,我们可以用录音机播放歌曲、拿实物展示等等让学生有新鲜感,集中注意力。
2.了解学习疲劳 科学分配时间
一节课中学生不会始终如一地保持旺盛的精力,会出现疲劳现象,我们要根据学习疲劳动规律,来安排教学内容。规则性的疲劳是由于学生生理和心理运动规律所造成的,在教学过程中规律性的疲劳现象。一般说来一节课45分钟内,学生的心理运动是呈马鞍型曲线发展的:开始的5分钟,学生的心理处于兴奋阶段,心理运动呈上升状态;这时进行复习,巩固旧知,导入新课。5—15分钟之间,学生的心理处于兴奋维持阶段;讲授重点内容。15—25分钟之间,学生进入疲劳的波谷,注意力下降;这时进行讨论或练习。25—40分钟之间,学生心理再度兴奋,可以总结升华、突破难点。最后5分钟学生心理再度出现疲劳。安排背诵或讲一个与本课有关的故事笑话。这种疲劳在每一节课中出现的时间相对固定,疲劳的程度也相对一致。所以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不规则性的疲劳是在45分钟的连续过程中,学生随时可能出现的的疲劳现象。它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课堂教学的组织缺乏科学性,例如:课堂教学过于松散,不能够激起学生大脑的兴奋;或者课堂教学过于紧张,造成学生大脑过度兴奋,不能形成兴奋与抑制的交替,从而产生疲劳感,等等。此外,如果教师教学的语言缺乏艺术性,平白乏味的话,也会让学生感到疲乏。这种疲劳在每一节课中出现的时间是不固定,疲劳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根据课堂学习规则性的疲劳产生的原因和学生心理运动的规则性疲劳规律,组织教学结构,既要充分利用学生心理的两个兴奋期,也要注意将课堂教学节奏安排得张弛有序,用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度。因此,克服教学时间运用的少、慢、差、费,科学分配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一般说来,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主要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分段分配,就是把一堂课的45分钟具体地分配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其二是重点筹划,就是大致划分出重点教学环节和非重点教学环节的时间,而不具体地去细分时间段。这两种方法前者周密细致,后者灵活机动,各有特点。
3.把握学生心理,妥善处理课堂事件
上课时,有个同学趴在桌子上睡觉,老师该怎么处理呢?在讲课的间隙,轻声为他,是不是生病了,提醒他这样容易着凉。如果大发雷霆,耽误了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如果碰上一个自尊心强的脾气犟的,可能会给你吵起来,甚至让你下不来台。分析学生上课睡觉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一、身体不舒服,生病了。特别是吃了一些感冒药,容易犯困。如果指责他,他会觉得委屈,问他一声体现出老师对他的关心。二、睡眠不好。在家没睡好,课上十分困倦。可能前一天晚上失眠、开夜车、上网等。三、对这节课不感兴趣,觉得没意思,昏昏欲睡。下课后,要细致跟他谈谈,搞清楚原因,区别对待。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要促进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就是要“一使需之切,”“一使乐其业”。学生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我们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并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适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祥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研究中学生心理特点,再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尽量在教法上迎合学生心理,优化课堂教学,,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其各有所得,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从而使他们乐在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