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卷政治试题的命题特点:在考查学科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引导考生联系实际运用知识,分析、探究和解决现实的问题,命题突出能力考查的立意,下面就从高考试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出发,谈一谈政治试题的解题技巧。
分析设问内涵明确核心问题
高考政治试题的设问信息一般由知识范围、设问主体、核心问题、解答方向等因素构成。明确把握设问限定是解题的重要依据。首先考生们需明确设问的知识指向,根据知识指向明确知识范围。如果设问中没有明确的知识指向,则需要结合设问的核心问题和背景材料(主体、主旨)或时政背景,明确知识范围。其次,考生需明确设问中的主体,如经济生活部分常见的主体是:政府、企业、产业、个人(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等。政治生活部分常见主体是:公民、政府、中国共产党、人大、人大代表、民主党派、政协、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等。第三,应明确设问中的核心问题,解读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设问中问题的内涵或时政背景,明确核心问题。第四,考生应准确判断设问中的答题方向,例如出现“体现、说明、表明”是在问“是什么”;出现“原因、依据、影响、意义、作用、重要性”是在问“为什么”;出现“措施、启示”是在问“怎么样”;出现“评析、认识”则需要考生们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综合解答。
以“2011·课程标准卷39题: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为例,设问中没有明确限定的知识范围和设问的主体。就需要结合设问中核心问题和背景材料,明确知识范围。通过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模式,“妈祖文化”即文化或传统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即对人的作用。设问中核心问题就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原因,明确了核心问题,就确定了知识的范围,即文化(传统文化)对人影响的知识,最后准确地判断答题方向。
政治试题素材分三类特点各不同
政治试题的素材可以分为事例类材料、引言类材料、图示类材料等,信息的呈现有不同特点。对事例类材料,首先要明确材料的主体;其次,对材料进行分层梳理,分析各层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事例材料的主旨;再次,注意联系事例材料的时政背景。对引言类材料(名言、成语、俗语、论断等),引言本身或其中的关键词就具有特定的内涵,把握引言类材料的关键词也就明确了该材料的主旨或寓意。图示类材料一般有标题、图表、注释构成,拿到图示类材料,考生首先要研究题目的指向性;其次分析图示的内容;再次注意有关图示的注解等说明材料。图表类试题要“三看”,即看标题、看图表内容、看注解。此外,还要“三对比”,即:图表之间对比、图表内容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图表与注释对比。漫画类要注重解读漫画的文字注解,漫画的内容,明确漫画的寓意。把漫画的主题寓意与教材知识对接。
调动运用教材知识保证答案全面完整
在作答政治试题时,为了保证答案的准确、全面,一是设问与材料相结合,把材料设问信息和材料信息相结合,根据设问中的行为主体、知识范围、解答方向、问题主旨等限定性信息和材料中体现出的有关主体、材料主旨、时政背景等信息,确定知识调动运用的方向,从而准确有效的调动和运用知识,建立知识与材料的有效对接。二是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为保证答案知识全面、系统完整,调动和运用知识既要考虑对应的具体知识,又要考虑一般性知识(共性的理论)。三是演绎与归纳相结合,明确设问的知识范围,然后根据知识范围内的知识要点分析材料,在材料中能与信息对应的,即为答案要点。分析材料蕴涵的信息(关键词)及其内在联系,归纳与其相关的教材理论要点,理论要点即为答案内容。四是集中与发散相结合,题目设问对行为主体、解答方向和知识范围的限定不同,如果行为主体、知识范围、解答方向没有明确限定,或者限定较宽泛,需要进行发散性思维,多层次多角度调动知识。如果设问中行为主体、知识范围、解答方向限定明确,而且限定到具体的知识点、具体的主体和答题的方向需要进行集中性思维,适当展开延伸(横向纵向延伸知识体系),实现答案要点的完整和全面。
此外,在政治试题的作答过程中,考生应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深入分析现象背后的实质性问题,不能简单的归类性、表面性表述,要运用教材理论表达。图表类、漫画类的主观题,要注意分析背后深层次的教材理论。评析类、影响类、图表类的主观题,要对背景材料中的观点、现实、影响、数据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解答时必须坚持一分为二辨析方法。此外,在审题过程中要灵活运用解题技巧,在组织主观题答案中要层次清晰,答案要点化和序号化;主次分明,突出重点内容和关键信息;运用学科语言,表述要规范;理论结合材料,分析要到位。总之强化解题技巧,规范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