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目标导引:让历史有迹可循——以“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为例

阅读:1249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6/23 16:16:14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同样,历史学习中,如果老师、学生对本课目标不甚明了,或目标意识不强,那这一课的教与学的效度就会大打折扣。这样,老师带着学生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东奔西撞,即使能看到一些风景,但难以到达历史学习有效的彼岸。

尽管新课标为我们制定了“三维目标”,但这个目标只是一个指导性的要求。具体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并叙写出清晰、简明,可操作、可量化的教学目标。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了解——理解——见解”历史学习“三步曲”的目标程序。
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说明目标导引的设计和实施。
■学情分析:
有关两次鸦片战争,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但经课前了解,学生只知道诸如林则徐、虎门销烟、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等简略的史实。至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及历史必然性、中国战败的深层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等,学生并不明了。这样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有一个大致的轮廓。
■教材说明:
这一课教材内容,是把两次鸦片战争集中叙写,在内容上只是以往旧教材的浓缩和概括,在史学观点上,与旧教材并无二致。教材依然贯穿三条线索:外国列强的野蛮侵略,爱国军民的浴血奋战,腐败政府的丧权辱国。这样的历史线索和史实的叙写是与本专题“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相吻合的。但“鸦片战争”的课题似有不妥,教学中拟为“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另外,为区别初中历史教学,本课侧重点应淡化战争过程,重在理论分析和历史启迪,尤其应补充较多的历史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
■课标要求(三维目标的具体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用可量化、可观察的行为动词)
其中1-4项属于“结果性目标”;4-6项属于“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
1、史实记忆:准确记忆(背诵、写出、说出)三大条约的名称、时间及内容。
2、识图读图:认识(辨认、识别)林则徐、圆明园遗址及《南京条约签订》场景图。
3、分析理解:通过对比战前中英双方实力之比较,明白并说明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探讨鸦片战争的危害并比较战争前后的变化,分析“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影响。
4、史料阅读:阅读课文材料《林则徐集·奏稿中》,概述林则徐的禁烟主张;阅读《西书中关于焚毁圆明园纪事》感受并陈述列强的滔天罪行。
5、情感体验:通过本课历史学习,体验愤怒之余的沉思,崇敬之后的追慕。诸如清政府腐败、列强的野蛮,莫不让人愤慨;林则徐为代表的爱国军民的浴血抗战,莫不让人敬仰。
     来源:本站|www.jb1000.com  编辑:yuxiuy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