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学法指导 >  阅读文章

诗歌鉴赏的三重境界

阅读:57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8/30 17:49:50
诗歌鉴赏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始终伴随着对诗歌形象的感受和内心情感的反映。同时,诗歌鉴赏还要求用理性思维对作品进行评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理解诗句,把握形象,领会意境,探究技巧,品味语言。
  境界一:把情融入
  读一首古代诗歌,读什么?读感情。同学们知道一句话:“诗言志。”诗歌是为了表达感情的。诗歌,表达个人感情,主观世界。古代优秀诗歌的感情,大多不是直接抒发,而是经由形象表达的。而诗歌阅读题目考查的核心也是“感情”。正所谓“诗言志”,诗歌大多是为表达主观思想感情而作。这点与小说不同,小说,反映社会生活,客观世界;诗歌,表达个人感情,主观世界。古代优秀诗歌的感情,大多不是直接抒发,而是经由形象表达的。正如诗人毛泽东所言“诗歌贵在形象思维”。在“形象”与“感情”之间的就是“意境”。孤立的“形象”,所传达的“感情”并不确定,若干“形象”连缀起来,构成“意境”,所传达的感情就明确了。这也就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所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古代诗歌里,一切形象的塑造,都是为了表达感情的;同时,诗人的思想感情,大多是经由形象表达的。王国维先生创立的“境界说”,就是强调景与情的统一,形象与感情的真实及自然,即“真景物”“真性情”,首要是一“真”字。这些道理,不但要懂得,而且要成为我们阅读古代诗歌的自觉意识,在每一首古代诗歌的阅读中体现出来。
  境界二:把诗“泡”开
  要确切把握诗歌中的形象、感情,以及其间的纽带“情境”,首先要读懂诗歌。或者说,把握住这几个梯次层进的要点,才能读懂诗歌,才算读懂诗歌。怎么读懂诗歌?用谢冕先生的话说,要“泡”。古代诗歌高度凝练,意象错落,情感丰富——像茶叶一样,不泡是无法品的。要关注诗歌的题目、诗序、注释、作者和标点;确切把握诗歌中的重要形象,整合诗歌意象;遇到不甚明了的意象,要根据相关意象推断;同时调动联想和想象,在思维里还原诗歌的情境;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变成一篇散文。
  例题(2011年全国“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唐?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释]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解析:(1)诗题表明写诗的时间、地点和行为。“欲销魂”三字,直抒胸臆,它可以帮助我们笼统明了诗人的感情,更真切的感情还需要整合形象具体理解。“苍山晚”“绿树昏”都是以古喻今,一语三关:秦王朝当年的“晚昏”,唐王朝当下的“晚昏”,诗人个人际遇的“晚昏”。
  把诗“泡”开:望着无际的荒原内心极度哀愁,旋绕曲折的泾水傍靠着远处荒村。牛马无人放牧,随意啃啮残存的春草,高原上田地残破,几座古碑很是显眼。晚云和积雪,山色苍茫一派暮色,荒烟伴残阳,绿树笼罩一片昏暗。旅途漫漫黄沙,走过了好几里路,忧思秦王朝的衰亡,不忍心再回头看那片荒原。
  境界三:把言读精
  “参考答案”只是阅卷评分的一种“参考”。有些“参考答案”并不正确,很多有严重缺陷。同学们不应以“参考答案”为备考的终极目标。对“参考答案”的盲从,不但无助于形成、强化自觉意识,反而会干扰、模糊自觉意识。备考中回答要力求准确、规范、严谨、精彩,尽善尽美,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
  例题(2011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题。
  示秬秸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词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
  这个“参考答案”,明显有重要缺失,同学们应该答得更充分、更确切一些:
  这首《示秬秸》诗,在写景叙事中语言平实如话。写景:“城头月落”“楼头五更”直接道来,没有任何修饰;“霜如雪”的比喻也很浅近。叙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就像散文一样明白。诗用七言古体,没有律诗的对仗,四换韵脚,不事雕琢,平仄兼用。这种语言,与诗歌所写的下层劳动者的生活情景高度吻合。
  诗歌语言虽然平实,但平而不淡,富有独特的韵味。开篇两句写景,一句写所见,一句写所闻,多角度勾勒出凌晨空旷寒冷的环境,对卖饼儿的形象做出有力烘托,使其动作更鲜明,呼声更清晰。“歌一声”与“人未行”对比鲜明,对卖饼儿勤奋自强的赞许跃然纸上。诗歌在平实的叙述中,也不乏细节特写,“北风吹衣射我饼”,换用第一人称,诗人完全走进了卖饼儿的精神世界,一个“射”字,也就更令人感同身受。“不忧衣单忧饼冷”揣摩心态,写出了卖饼儿的艰苦和志气,为诗歌最后两句对儿子的劝诫做出了坚实的铺垫。
  总之,鉴赏与评价不是翻译,也不是对原诗词进行再创造。它的思维过程是“发现——选点——表达”的过程。“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方法与技巧固然是破解诗歌鉴赏题的利刃,但只有亲身感知并反复实践,才能发挥其无穷的威力。
     来源:网络  编辑:rongerkl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