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选择志愿时,要注意提升志愿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建议考生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三方面政策要求需了解
1.了解招生录取的政策。招生录取工作政策性很强,整个录取过程均按操作程序进行,整个程序的规定都事先向社会公布,考生要予以重视。
2.了解各高校具体的招生办法。考生档案被投到高校后,高校是按什么原则将考生安排到各个专业的,安排到各个专业时优惠加分是否还能享受,考生也要了解清楚。
3.了解国家体检标准和各高校对身体条件受限的专业的有关规定。身体条件是高考(微博)分数外考生能否被录取的硬性条件。许多专业对考生的身体条件有限制,如色盲的不能报考生化、美术类等专业,还有的专业对身高、耳鼻、四肢等有限制。每年我们在录取时都会碰到考生填报自身条件受限的专业,这样的失利非常可惜。
二是五项基本原则需掌握
1.实事求是原则。考生要根据高等学校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希望就读的高校和专业进行综合分析,全面考虑,统一安排。志愿不要偏高,偏高容易脱离实际,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也不要偏低,偏低会留下遗憾。
2.拉开梯度原则。考生在同一批次内选报院校志愿时,相邻两个顺序志愿之间要有一定的分数“差异”。即第一志愿院校选定后,考生在第二志愿栏内选报的院校一般应是:本科连续几年内生源不是很充足的院校(另本科一批还要参考高校招生章程是否预留计划招二志愿,但一定要了解条件)。考生如果按照这种差异选报志愿,排在后面的院校顺序志愿发挥作用的几率会更大一些。
3.留有余地原则。填报志愿要掌握好合理的梯度。考生在慎重填报第一志愿的前提下,填报第二志愿时不要集中于同一层次,要注意拉开档次。同时要做到有进有退,要充分留有余地,以争取更多的录取机会。
4.突出重点原则。今年普通高校录取工作分为5个批次进行,一个完整的志愿方案可能要涉及二十余所院校和几十个专业。面对众多的招生院校和专业,考生要根据本人情况有重点地选读有关资料,设计与自己志向一致又与自己估算的高考成绩匹配的志愿方案。
5.志向决定志愿原则。考生要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状况等情况。确定自己的专业爱好,要分析自己是内向还是外向,是动手能力强,还是善于动脑,以及组织管理能力,艺术修养、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是适合学习基础理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还是适合学习应用科学,将来直接从事生产或服务等。考生确定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不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后作最后选择。
三是把握三方法,科学填报志愿
在志愿填报过程中,考生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握规律,增强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是总结归纳策略。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采取升学优先、就业优先、专业优先、成本优先、学校优先、位置优先等不同的填报策略,综合考虑本人兴趣、条件、实力以及高校招生章程和分数要求,在本人实力与高校要求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二是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考生要综合分析近三年高考各分数段的人数、各高校在京录取分数线、全市最低控制线、院校调档线、专业平均分、各高校近三年的志愿集散情况等,来填报学校与专业志愿。
三是采取措施避免志愿填报失误。考生首先要在志愿正式提交前认真核对,避免科类混报、专业误报、条件限报等常识性错误;其次要避免认识误区,不攀高、不盲从、不徒慕虚荣、对专业和学校不“跟着感觉走”等,对志愿填报把握好院校、专业、地区等梯度,提高志愿的满足率。
(北京考试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