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学法指导 >  阅读文章

李赛玲——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分析及2013年历史高考复习策略

阅读:320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2/21 10:35:16
        一、2012年高考历史试卷总评
        今年是云南省第一年采用新课标卷,和去年的大纲卷相比变化较大。首先课标卷分为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其中必答题85分,包括12个选择题48分,两道主观题,4025分,41题评述题12分;选做题为四选一,15分。其次,课标卷历史试题部分的位置也有所变化,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排在了地理和政治之后。
        题量明显增加,如果把文综考试时间150分钟平均分配给3个学科,学生要在50分钟内完成历史学科12道选择题,3个主观题,有相当难度。
        整套历史试题从学生考后反馈来看,题目灵活,选择题部分难度稍大,主观题部分平稳。但试卷整体比较平稳,没有偏难怪题,总体难度适中。
        试卷严格依循考纲,考点覆盖广,考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科技革命,人物等,时间跨度长,中国史从汉朝到十四大,世界史从古罗马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结构分值分布合理:在必考的85分中,中古史24分,中近现代史28分,世界史33分。但就考查知识的比例而言,中国史内容明显多于世界史,政治和经济文明史内容明显多于思想文化史。
        就考查内容而言,以主干知识为主,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理学、内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概念、罗马法、改革开放、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等。就考查角度和命题立意而言,紧密围绕改革、发展、稳定这与当前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三大主题展开,如40题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影响;41题在西方冲击下,近代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探索之路等。 
        试题以历史基础知识为依托,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试卷中多数的试题都采用材料设置情境,这就需要学生能准确解读材料,由此可见对考生分析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材料来源广泛,有原始文献、史学论著、统计报告,同时也有学生熟知的神话故事;材料的选择也比较新颖,不拘泥于教材。比如40题,试题立足于考查科技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材料以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这一考生几乎没有接触过的作为切入点,既与科技进步有关,同时又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小视角,大视野”更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趋势。由此可见命题的立意高远。这样的能力考查符合当代提倡的新课程理念,也对考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注重能力考查,体现高考导向。试卷以材料的形式提出问题,重在检查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知识迁移、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文言文的史料,更是要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准确迁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如2627344548题。同时也能注重学生多元史观的养成,如材料分析题41题提供的“冲击反应”模式材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表面上看是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掌握,但题型是开放式的,实际考核的却是考生多元史观的积累。这样的命题也反映了当下高考对多元史观培养、史学思维养成和史学方法运用的要求。高考命题对能力考核的重视可见一斑。
        以隐性方式介入时政社会热点,贴近现实、突出时代感。很典型的是33题,考的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的人达到12万,1992年大量的人下海去了,这个现象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我们知道今年全国上下一个特别热的话题就是在20年前,今年是201220年前1992年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南巡发表了非常重要的南方谈话,随后党的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材料出示1992年“辞职下海”这一浪潮,其实是在隐性介入今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20周年。
        立意高远,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引导学生去关注中外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如第34题体现的法律的公正问题,第3345题涉及的社会改革问题等,都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及社会价值。
        延续了探究性、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今年的第41题更是涉及了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命题,要求考生予以独立思考和评论,开放和探究更加深入;
本套新课标卷与过去的大纲卷的一大不同点就是选考部分,历史学科四选一,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擅长领域“避难就易”,选做其中一题。由于多了选择性,相对其他部分,考生反馈难度不大。从考生反馈来看,选考改革部分和人物部分的较多。
    总之,2012年文综历史试卷在保持命题根本立意稳定的基础上勇于进步,现实感越来越强,综合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近三年的历史高考命题走向
        总体上呈现出“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基本特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立足基础知识,体现“基础性”。近几年高考从试题的赋分情况看,60%以上的试题考查的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试题选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反映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图片等作为命题素材,紧扣教材知识点,突出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
        重视能力考查,体现“能力性”。从选择题来看,试卷通过大段鲜活史料营造全新历史情境,注重考查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分析、评价、论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之相伴随的是试卷难度骤然增大,单纯读熟背透已不能再取得理想成绩。从主观题来看,传统的问答题已经彻底淡出,材料分析题成为唯一的考查题型,而且材料的篇幅越来越长。这就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阅读材料,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
        突出热点问题,体现“时代性”。近年来高考试题不回避社会热点。高考历史对热点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折射出现实社会;二是将现实社会问题放在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历史联系)
        鼓励学生探究、体现“开放性”。近三年的历史新课标高考都延续了开放式探究的特点。要求考生予以独立思考和评论,通过知识的调动、能力的运用去判断、阐释、论证、探讨历史。命题不受教科书以及传统观点的约束,而是注重历史学科素养、学科思维、学科方法的检视开放和探究更加深入,重在考核能力的新课标理念在试题中凸显。如果学生局限于教材的知识记忆,在考试中必然是屡战屡败。
        渗透新课改理念。新课程倡导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理论”在试卷中得到了全方位渗透。试题的命制体现了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总体而言,历史部分的命题秉承新课标的理念,“史料”、“史观”统领整个试题,所谓“见微知著,睹始知终”,鉴于高考命题的强势导向,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将更具学科特点,专业性将更加明显。
 
        三、2013年历史高考复习建议
        1、按照考试大纲和考试要求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教材只是主要备考资源之一而非唯一资源,教材体系不等于教学体系。新课标高考的命题原则是“源于教材,远离教材”,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以及专业杂志、历年高考真题、时事热点等丰富的备考资源,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整合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2、把通史与专题有效结合。
        课改前的历史教材是按照时间编下来的,它的时间线索是非常明晰的,但是在课改之后教材方式变了,从编年的通史换成专题史,按专题的形式来分。你拿到全国新课标卷会发现几乎每个题都有一个时间在里面,你如果对时间记的不太清楚的话,可能做题的时候把握性就没那么大了,。比如24题明确提到汉武帝,25题讲了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但是给出的时间线索是在宋代的杭州。26题是明朝后期的松江人。所以,每个题都把时间给的特别清楚,你需要根据这个时间点来回忆我在学教材的时候在这个时间附近政治、经济、文化学过哪些东西,他们可能就会和答案比较接近了。因此在高考第一轮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把通史与专题有效结合,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历史知识,搞清每一历史阶段的整体特征,认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比如第一轮复习时可以按照古代中国、古代世界、近代世界、近代中国、现代世界、现代中国的顺序进行复习。复习古代中国时,先按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的时期进行通史整合,再按照古代政治、古代经济、传统文化等进行专题整合,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史形成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
        3、正确处理必修与选修、必考和选考之间的关系。
        新课标历史卷与过去的大纲历史卷的一大不同点就是试题分为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必考题占85分,选考部分占15分。选考题四选一,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擅长领域“避难就易”,选做其中一题。选修内容不仅占了15分,选修还是必修的延伸和补充,这就要求高三教学在重点复习必修的基础上同时同时也要重视选修内容的教学。在处理选修内容时,不必将四本选修教材都进行完整系统的教学,只需要重点确定一至二本就行。建议将选修3《二十世纪战争与和平》进行系统教学。其原因主要有:第一、选考的策略是避难就易。《二十世纪战争与和平》的题目从时间与空间上相对容易把握,且所给材料不会出现文言文,能降低学生处理材料的难度。第二、《二十世纪战争与和平》的内容丰富精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三、《二十世纪战争与和平》的选修有利于建立学生的通史体例。对于其他的选修内容,要将其放入必修内容中去进行教学。比如在讲雅典民主制度时,就把选修1中“梭伦改革”的内容融进去;在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时,可将选修2中“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等内容融进去。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将选修融入必修中,既突出了重点,又兼顾了全面,打通了必修与必修之间的通道,同时还深化和拓展了必修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历史的整体性认识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在平时选考题的训练中,重点进行选修3考题的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迅速确定选考内容,节省时间,又可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选考题的应试能力,
        4、加强学法指导和灵活运用。
        新教材的最大亮点是强调过程与方法,因高考时会出现大量情境材料题,所以要学会和提取材料信息的方法;因高考时会出现大量基础知识题,所以要学会记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因高考时会出现分值多的评价题,所以要学会学习和运用评价的方法;因历史研究方法是学习历史基本技能的一种方法,所以高考前一定要掌握和运用历史研究的的一般方法。同时师生都要更新史学观念,用唯物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进行教与学。因为全卷已看不到传统的革命史观的痕迹,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成为统领全卷的灵魂。这是2013年师生备考复习所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与适应性的训练。
        5、研究真题,熟悉考纲。
        近几年的高考真题是所有高中试题中可信度最高的试题。要有计划地逐题深钻细研,对各类题型题目,不同的设问方式等的解题方法进行总结归类。研究标准答案、试题背景材料和考试要求间的关系,总结出命题人构思答案的方法。
        6、抓主干知识。
        综观全卷,考查的都是主干知识,并且都在课程标准的内容范围,所以在关注考纲的同时一定要关注课程标准,作为高考复习的重要资源。对历史概念要阐释清楚,但不要让学生记忆过细的知识,
        7、注重热点、周年大事。
        高考中,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的准备,最终目的都是能分析热点和解决热点问题。所以,先弄清近年,尤其本年度有什么重大热点,周年纪念等大事,然后弄清每个热点、周年可能的命题角度,再以这些角度为线索归纳整理相关历史书本知识,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热点。
        8、平时训练试题的材料必须多样化。
        既要有文字材料,还要有表格数字资料、文物遗迹资料、地图人物资料等,让考生从各种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支持自己的论点或者说明某一观点,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注意历史试题的生活气息,用一些时间关注社会问题。开放性试题已经定型,成为历史高考的趋势,并且分值还不低,所以平时必修加强对开放性题目的训练。
        9、认真讲评试题,开辟另一片天空。
        首先是精心选题,题目要模仿高考题。其次是在学生做题的基础上对题目进行讲评。讲评时要将清楚以下内容:第一、此题考的是哪些内容。第二、怎样回答,讲出答题的思路(切入点、关键词)。第三学生答题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四、回答该题应该具备哪些知识与能力。第五、能延伸出哪些相关知识。
        10、高三教学的具体安排
        20128月—9月初               完成选修3的教学。
        20129月—20132月底        将通史与专题有效结合,将选修融入必修,整合教材。
        20133月—5月中               精编专题,进行专项训练。
        20135月中以后                 查漏补缺,强化训练。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gogo0722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