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人教社高中历史教材(高一、高二年级)共4册,有72.4万字,与过去教材用比,最大的待点是增加了很多史料,四册教材引用的史科共达208处,其中高一年级《世界近现代史》有110条,高二年级《中国近现代史》有98条,平均每标准课时达2条之多,这样,拓展了教材的深度,增添教材的难度和生动性.起到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史料,因为这些史料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教师在备课中认真分析史料和思考题,在教学时指导学生阅读史料,认真回答思考,或者增添史料,对解决教材重点、难点内容具有事半功倍之效,真正做到“轻负担、高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如何利用史料的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效率?
一、对带有思考题的史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结合课文内容,准确的回答思考题,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高中4册历史教材中,史料带有思考题的有90处,对此教师一般都会予以足够地重视。但是这些思考题都是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分析史料,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推敲,预先做出简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在教学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内容简明扼要回答思考题,充分发挥史料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如《中国近现代》上册55页有一段充料选自《中外条约》英俄换文协定,主要说明英、俄各自不在他国的势力范围内谋求利益;在右面的思考题则要求学生回答这是否尊重中国主权?换文协议的真正目的如何?教师应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史料,通过史料表述的现象提示其实质,知道不是尊重本国主权;然后进一步分析知道英、俄两国换文协议真正目的是互相承认在中国的各自势力范围,建立宰割中国的同盟。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并且对本节教学重点内容——列强划分的势力范围及目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对没有设置相关思考题的史料,教师应精心设计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规律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思维向新情境的纵深推进,在高一、二的上班历史教材中,没有带思考题的史料达118处之多。教师或许对有思考题的史料比较重视,把它作为解答思考题的重要依据.但是对这些没有带思考题的史料只是简单地读一下。或者是轻易放过.这是不对的。因为任何一则史料都是编者精心选择,有意放入教材中,教师应该视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或者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揭示其本质,或者新设置富有创造性的思考题,使学生思维向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3页有一段史料是马克思评述中国三大发明的世界意义,进一步地说明和扩展教材内容.如果教师放过或只是叫学生读一下.是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要内容,所以可以设计这洋的思考题以及答案:(1)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是怎样传入欧洲的?(火药、罗盘针分别在元朝和南宋时期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印刷术15世纪经非洲传人欧洲。)(2)你怎样理解“火药把乌骑士阶层冻得粉碎”这句话?(新式火药武器的使用大大增强了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的力量。)(3)“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指的是什么?(罗盘针成为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条件之一.新航路的开辟后,欧洲国家开始了早期的扩张,资本主义市场开始形成,)(4)印刷术的欧传又有何作用?(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5)马克思这段话从总体上论证了什么?(中国三大发明在欧洲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这样的提问和回答把中国史和世界史、史料和课文内容,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一起,对教材内容有了更进一步拓展。所以教师要更多思考推敲,对没有思考题史料也是十分重视,不轻易放过,分析史料,设计出精彩而又是切实的思考题,促进对历史教学和教学内容的丰富。
三、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恰当地补充一些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由于篇幅等原因,高中历史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并不是都有史料及思考题的,但是教材中有些重点内容教师一下子难以说明,或者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的过程,使学生难以理解,所以需要史实说明,做到论从史出。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估计到应补充史实的内容,并精心搜集补充史料来充实教材,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世界近现代史》的第六章,说明苏东剧变的因素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势力“和平演变”,并且在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进一步侵入原苏联和东欧地区,以促成这些国家内部的演变,但教材中仅是几行文字和一段小字,不能充分理解这些重点内容,所以教师可以补充史料:
材料一: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这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不能有稳定的政治和有保障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谨、贫穷和混乱。我们政策的目的应该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
材料二:一项帮助东欧的无形的新马歇尔计划正在形成,在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启动了被战争搞的疲惫不堪的西欧之后40多年,一个同样雄心勃勃的计划正在制定,以促进东欧的变革,
——美国《世界箴言》 (1991年4月)
材料三: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那样,今天的前苏联帝国几乎精疲力尽,同情心和商业利益将在1992年促使西方向前苏联提供援助,但是我们目前不像1947年那样感觉到明显的安全威胁,因此西方盟国今天大概不会像美国当年为现欧洲复苏而拿出那么多钱。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1992年2月)
这样史料通过学生阅读,教师讲述,并设计思考题和答案,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西方和平演变的目的,以及二战后的美国两次对欧洲进行大规模援助的异同点,拓展了教材深度并使教学显得更生动精彩,促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在这一潜移默化过程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随之得以锻炼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