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化学实验教学课有效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一:苏教版新课程实验化学专题1课题1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
教学片段之一:注重运用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问题
体验萃取:实验药品:水、四氯化碳、碘水、碘的CCl4溶液。友情提示:两人一组,每人做一个实验,注意填写学案
实验
|
现象
|
解释及结论
|
实验1:试管中注入2 滴管碘水,再注入1滴管CCl4,振荡
|
注入CCl4后(是/否)分层。水层在___ __,CCl4层在_____。振荡后水层颜色变_____,CCl4层显 色。
|
碘从___层
进入_____层
|
实验2:试管中注入2滴管I2的CCl4溶液,再注入1滴管水,振荡
|
注入水后(是/否)分层。水层在_____,CCl4层在_____。振荡后水层颜色_____,CCl4层显 色。
|
碘一直处于____层
|
问题1:谈谈你心目中的萃取?
体验萃取剂的选择:实验目的:探究萃取剂选择的依据实验药品:水、四氯化碳、酒精、石油醚、汽油、碘水、碘的CCl4溶液。友情提示:两人一组,每组自主设计并完成 2~3个实验,注意填写学案。
问题2:萃取剂选择的依据是什么?请尝试给萃取下定义。
体验“萃取-分液”实验:实验目的: 练习 “萃取—分液”的实验操作。实验用品:四氯化碳、饱和碘水、分液漏斗、铁架台(带铁圈)、烧杯、量筒。友情提示:两人一组,一人做实验,一人观察,帮助规范操作,共同提高。
问题3:分液时,为什么要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子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呢?
教学反思: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掌握提问的火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提问最佳的课堂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探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
案例二:苏教版新课程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专题1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教学片段之二:创设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问题情境1:曾经有一位格林太太镶了一颗金牙,但有一次因意外事故,她的金牙旁边的一颗牙齿破碎,牙医为她补了一颗不锈钢牙,可是自那次事故以后,格林太太就留下了“后遗症”:经常头疼、夜间失眠、心情烦躁,拜访了很多当时的名医,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仪器,都无功而返,后来,一次偶然机会,她遇见了一位年轻的化学家,化学家很快就解除了她的烦恼,你想知道格林太太到底得了什么“怪病”,年轻的化学家用什么方法解除了格林太太的烦恼吗?
问题情境2:用有铝片、铜片、橘子、PH试纸、灵敏电流表、导线、烧杯等仪器,请同学们推断一下能否组成原电池,如果能请亲手设计一个原电池。
教学反思:以直观生动的事例入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和转换,这与以往 灌输和强制式的“提问”有质的区别。
(3)高三化学复习课有效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专题Fe3+复习
教学片段之一:以问题来呈现知识复习,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联系性
问题1:如何证明FeCl3发生了水解反应?并书写水解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2:如何证明FeCl3的水解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
问题3:配制和贮存FeCl3溶液时,常加入少量盐酸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4:FeCl3与NaHCO3—、Na2CO3—、NaAlO2—不能共存的原因是什么?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
问题5:Fe3+为什么只能存在于PH<4的溶液里?
问题6:直接加热FeCl3溶液得到什么,再灼烧得到什么物质,如要由FeCl3溶液得到FeCl3固体需要如何操作?
问题7:在FeCl3溶液中加下列物质Fe,Cu 、H2S溶液、 Na2SO3溶液 K、I淀粉溶液,写出会出现的现象及离子方程式,并说明体现了什么性质?
问题8:往过氧化氢中加入FeCl3有什么实验现象?如何运用对比实验证明Fe3+起到催化作用?还可以加入那些物质?
问题9: 往沸腾的蒸馏水中滴加饱和的FeCl3溶液,有什么实验现象?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
问题10:如何验证所得液体是胶体 ?
问题11:所得胶体中有何杂质?如何证明?[来源:Zxxk.Com]
问题评析:以上十一个问题的导学,融盐类的水解、水解平衡的移动、应用、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化学中离子的检验和鉴别、催化剂的选择和验证,胶体的制备、性质于一体。传统小专题课都是先罗列知识,再列举例题,使学生思维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本章以问题形式出现,使学生有一种主动去解决的欲望。对于每高三复习课,教师在备课中一定要注意不同知识间的联系。 教师不仅要在每一个知识点上设计问题,比必须从不同的知识点的衔接处去设计问题。多从知识交汇点处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提高学生知识理解的系统性。
案例二:高三离子浓度的比较复习中
教学片段之二:以变式题组呈现,创设阶梯式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的空间
问题1:10ml0.1mol/L氨水中存在那些离子?比较其大小顺序。[来源:Z,xx,k.Com]
变式1:10ml0.1mol/LNH4Cl溶液与5ml0.2mol/LNaOH溶液混合,这时溶液中存在那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NH4Cl改为CH3COONa,NaOH改为HCl又如何)
变式2:向10ml0.1mol/L氨水中逐滴加入少量的稀盐酸,这时溶液中存在那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3:向10ml0.1mol/L氨水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中性,这时溶液中存在那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4:向10ml0.1mol/L氨水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恰好反应,这时溶液中存在那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5:25℃时将pH=11 的氨水 与pH=3 的稀盐酸等体积混合后,溶液酸碱性如何?这时溶液中存在那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6:如果已知某无色透明的溶液中所含的离子仅是NH4+、Cl—等4种离子,除上述两种外,还应有那两种离子?该溶液中溶质成分可能是什么?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7:常温下将0.01mol NH4Cl和0.004mo溶于水,配制成1L混合溶液。判断:
溶液中共有多少种粒子?溶液中有那两种粒子的物质的量之和一定等于0.010mol?并计算溶液中:n(NH4+)+ n(H+) -n(OH-)?
变式8:问题1:10ml0.1mol/L醋酸中存在那些离子?比较其大小顺序。
变式1:10ml0.1mol/LCH3COONa溶液与5ml0.2mol/LHCl溶液混合,这时溶液中存在那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2:向10ml0.1mol/L醋酸中逐滴加入少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这时溶液中存 在那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3:向10ml0.1mol/L醋酸中逐 滴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至中性,这时溶液中存在那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4:向10ml0.1mol/L醋酸中逐滴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至恰好反应,这时溶 液中存在那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5:25℃时将pH=11 的NaOH 与pH=3 的CH3COOH等体积混合后,溶液酸碱性如何?这时溶液中存在那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6:如果已知某无色透明的溶液中所含的离子仅是Na+、CH3COO-—等4种离子,除上述两种外,还应有那两种离子?该溶液中溶质成分可能是什么?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7:常温下将0.010molCH3COONa和0.004molHCl溶于水,配制成1L混合溶液。判断:
溶液中共有多少种粒子?溶液中有那两种粒子的物质的量之和一定等于0.010mol?并计算溶液中:n(CH3COO-)+n(OH-)-n(H+)?
问题评析:一个问题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学生思考的方向,探索问题的进程。该问题的创设是否有效,与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有关,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调控有直接关系。该问题多且有层次性,入手相对容易,坡度适中、排列有序、形成有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提高”的成功感而且在层层问题的设计中体现了一些重要的化学思想方法。
五、化学教学中实施有效问题时应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
(1)教师提出每一个问题都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因为一个好的化学问题都带有一定的思维性,学生必须经过认真思考一定时间后,才有可能做出比较正确的回答。
(2)教师创设的任何问题是否有效都应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师教学设计中的任何一问题都是一种“预问”,这种“预问”很明显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教师的主观臆断占主导地位,不可避免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引发冲突(与学生认知特点相冲突,与实际情况相冲突)。所以应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创设的问题,同时作好教学反思这个环节。
教学反思一般可作这样几方面的分析:课例中组织的问题是否表现出了一种明确的教学目标?效果如何?例题与问题的组织是否体现了启发性?课例中的某个例题是否可以在解题方法或问题的变通方面做更深入的挖掘?课例中是否可以增加开放性问题?应增加什么具体的开放问题?课例应该突出什么化学思想方法?实际效果如何?
(3)教师创设问题,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总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学习过程中,还是不能完全体现新课程强调的学生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之后,要试着让学生 自己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则可加深学生的体验,加深对基础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4)学生参与问题解决应是自主而协作的。教师应关注学生是否主动提出研究和建议,学生是否全身心融入了小组的问题思考活动中,能否与他人良好合作、合理采纳他人的意见,对学生审题、搜集信息、寻找解题的突破口、理顺条件和结论间的连接点等思维过程的鼓励性评价。新课程强调自主,但也不能放弃协作,只有在自主与协作方面合理调配才会在进入社会后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问题解决活动是一个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完善的过程,也正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的火花才会燃起,学生之间的协作才会被增强。
(5)问题探讨活动是一个再创造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前人走过的,也可以是前人未发现的方法结论,对学生本人来说都是发现过程,都是创造。对于学生的创造性的结论和方法应积极加以推广,有时即便有一定的错误、或者不够成熟、不够完善都应加以肯定。对于有问题的地方进行进 一步的探究,交流,加以完善。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保护他们思维的创造性。对于学生的独创的方法不要全盘否定,要善于能发现其中有价值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是一个鼓励,有利于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信心提高,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很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