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专业研究 >  阅读文章

多角度试题的情境创设、考查目标和教学要求

阅读:1878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0/29 20:48:03
比较是指把事物与现象加以区别,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与关系的认知过程。它可以在同类或异类的对象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不同部分之间进行。推论涉及在一系列例子或事例中发现模式,一般出现在学生能够抽象出一组例子或事件的概念或原理的时候。当比较连同推论等认知过程一起使用时,比较有助于类比推理和对历史观点的证明。2010年全国文综卷第40题的最后一问就考查这样的思维方法。试题要求考生先通过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信息获得其异同点的认识,即中英两国虽然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结果不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国形成而中国则没有形成。然后,将历史前提的要素与中英两国进行比照,分析其不同结果的原因。在对照中容易发现,英国具备了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而中国没有。
二是通过分析和综合等认知过程论证历史问题。分析是将认识对象分解为它的构成部分以及确定部分怎样联系及其与总体结构如何联系的思维方法,包括区分、组织和归属三个认知过程。其中,区分是根据适当性或重要性将一整体结构分解为部分;组织涉及鉴别一份材料或一个情境的成分并识别它们如何组织成为一个内在一致的结构;归属涉及解构过程,要求学生弄清楚隐藏在交流材料中的观点、偏好、价值或意图。三者紧密联系,往往在试题中一起出现。以下2010年全国文综卷第40题最后一问为例做一说明。这一问是这样表述的: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恩格斯:《反杜林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题目比较概括,考生首先需要明确试题的要求,这可以看成是解题的第一阶段。设问实际上有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所组成。一是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的观点是什么?二是怎样解释和论证恩格斯的这一观点?从材料看,恩格斯认为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的时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脱离萌芽状态而正式形成、才能从“原初工业化”时代进入工业化时代。也就是说,解决试题的关键问题是怎样论证恩格斯的这一观点,这就进入了解题的第二阶段。对这一观点的论证,论据可以来自材料也可以来自所学知识,论证的方法可以是演绎法也可以归纳法,考虑到试题所提出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和“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的要求,本题可以根据材料一、二的信息,采用归纳法论证恩格斯的这一观点。解题的第三阶段是在试卷上书写有关答案,不仅考查相关的证据,还考查了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表述方法和书写格式。由于试题对历史前提的认识是一种开放性的要求,即历史前提可以是一种要素或多种要素。如以市场这一历史前提的要素为例可以对本题做出这样的表述:
论点:只有在历史前提具备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正式形成。
论证:
英国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海外市场的需求,进而极大地刺激了纺织业的发展。原有手工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从而催生了工业革命,机器化大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
中国明清时期,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和的农民贫困导致的购买力低、重农抑商政策对国内市场的限制,海禁政策、闭关锁国导致海外市场萎缩,从而使中国失去了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结论:当市场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时,恩格斯的观点是正确的。
按照“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结论”这种类似于三段式的表述方式,可以对恩格斯有关“历史前提”的观点做出上述的阐述。当然,历史前提也可以是“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建立”、“资本”、“技术”和“煤铁资源”等要素,只要言之有理,论证充分即可,其表达方式可以仿照上例进行。试题的考查重点,就在于运用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论证说明历史观点的方法与能力。2011年相关省区自主命题的高考卷也有这样的考查倾向。如,江苏卷第22题第(3)问:“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再如,广东卷第38题的最后两问:“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北京卷第37题的第(4)问也是如此。它要求考生提炼资料的主题,并对补充主题的新资料加以简要的阐释。
     来源:网络  编辑:shuixia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