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资讯 >  阅读文章

高考改革旨在推进素质教育 仍需破冰前行

阅读:91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7/24 9:16:27
[导读]这十年,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探索的核心,“一卷试天下”的困局被打破,越来越多“接地气”的开放性试题登上考卷,实现了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的良性互动。
如果要问每年六七月份最热的关键词是什么?大部分中国人会告诉你:“高考!”
这是一场牵动千百万人神经的举国大考,父母期盼分享孩子金榜题名的光荣,学子渴望检验寒窗苦读的十余载时光,用双手碰触梦想中的象牙塔。
这是一块评价教育质量和教育改革的“试金石”,“一手托两家”,用一张张看似轻薄的试卷连接起高校“如何选择”和中学“怎么教育”的厚重使命。
这更是一个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青春梦想,为国家进步发展选拔高素质人才,承载实现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担,彰显向上向善流动的力量。
正因为承载了如此多的期许,高考改革始终与时代同行,直面现实课题,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从2002年以来各省市陆续实行“3+X”科目设置方案,到2008年开展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再到大力整治考试环境,高考改革已使万千学子争过的“独木桥”如今初步变成“立交桥”。
这是高考改革不辍不怠的十年,重点突破的十年
这十年,坚持科学选拔人才成为改革的重点,“一考定终身”的口子被撕开,“学为考”变成了“考为选”,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这十年,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探索的核心,“一卷试天下”的困局被打破,越来越多“接地气”的开放性试题登上考卷,实现了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的良性互动;
这十年,全力打造公平公正成为坚守的底线,随着入学机会向中西部困难地区倾斜和高考“阳光工程”的全面实施,温情和从严在高考中逐步实现完美的融合。
正如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所说:“高考改革,坚持十年,方向正确,坚定执著,有力有效。”
凸显主题:推进素质教育
尽管离女儿刘木子高考结束已经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可李晓林的手机里还保存着今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材料《船长和油漆工的故事》:“每次看材料,我也特别受启发。根据材料自选角度的要求摆脱了之前作文‘背模板’‘找套路’的八股写法,还能让孩子自己去发掘其中蕴含的感恩与行善的主题,既适应时代发展,又贴合现实生活,这样有意义的考题真好!”
而当时光倒流回24年前的高考,当年18岁的山西姑娘李晓林提笔在高考卷上写下的是命题作文《习惯》,“我当时写的是学习习惯。现在想想,题目尽管也带着我们那个时代的烙印,但却远没有现在这么开放。”
如果我们将目光放更远一些,就不难发现,从1977年“高考元年”开始带有政治色彩的作文,到上世纪80年代的命题作文、90年代限文体的话题作文,再到今天的自选角度的材料作文,35年来作文的题目变化讲述的是高考改革的发展和社会时代的变迁。
考试内容在变,考试形式、评价机制的改革也在摸索中前进。
在刘海峰的记忆里,高考曾经有过“辉煌”的“一卷试天下”时光。在高考制度新生的1977年,570万人从四面八方涌入考场,最后被录取的只有27.3万人,录取率只有5%左右。而在35年后的今天,这个数据已经增加到了80%左右。
如今,高考改革正在发挥着对素质教育的巨大牵引力,一个“全国统考,分省命题,综合评价,注重能力,尊重个性”的高考新模式正在形成
考试科目改革顺应素质教育要求。2002年以来,各省市陆续实行“3+x”科目设置方案,大多数省的“x”趋同于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考生根据高校招生专业要求和志愿参加相关科目考试。
以命题方式改革统筹推进素质教育。2006年以来,16个省市与高中新课程改革分省推进相衔接,自主命制高考试题,为深入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和将高考与基础教育改革紧密结合,推进以省为单位实施素质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逐步从以知识立意为主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2007年以来,高中新课程省份实行高考综合改革,进一步强调考试内容与时代、社会、考生实际“三贴近”,增设选考模块,考生根据兴趣特长选择自己擅长的模块答题。
积极探索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引领素质教育。2008年以来,教育部出台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探索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逐步纳入高校招生综合评价体系。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方式,得到考生和社会的认可,让“一考不再定终身,三年都在高考中”成为可实现的愿景。
在这种背景之下,十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的高考,上连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起点,下引基础教育素质进程的推进,起到了强大的导向作用。当科学选才成为“最大民生工程”高考的首要任务后,凸显素质教育主题成为整个教育改革语境中值得思索的话题。
高考制度既是连接大学与高中的枢纽,又是大学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桥梁,承载着素质教育导向、教育资源配置、社会公平维护等诸多重任。”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如此评述高考改革要将全力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探索核心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要有‘因时制宜’的强烈改革意识,另一方面又必须保持循序渐进的平稳心态。要统筹考虑基础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改革和招生考试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民生工程:科学选拔人才
如果你是班长,如何组织一次关于雷锋精神的班级活动?请就此向全班同学发表一段两分钟的‘学雷锋’活动演讲。”
拿着这道别出心裁的面试题,凭借262分的成绩闯入清华大学(招生办)2012年自主招生面试的北京考生王卓忍不住自己心底的兴奋:“这题出得太带劲了!既贴近时代热点,又考验了我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考的不是死记硬背,也不是投机取巧,而是通过笔试考能力、面试展理想的形式选拔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爱思考、也爱科研的王卓因此轻松斩获了清华大学30分的自主招生加分,在高考前离自己心仪的大学又近了一步。而他参加的自主招生考试也自2003年诞生以来就承载了公众“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破冰希冀。
就在这个七月,当王卓已经沉浸在被录取的喜悦中时,千里之外的武汉,18岁的中职生李绍斌还在为圆自己的大学梦而在考场上奋斗。只不过这一次,考场搬到了车间,考题也变成了“车一个圆锥体零件”。
腼腆地说自己“读书不灵”的李绍斌,一上机床就像变了个人:对刀、算尺寸、试车,目光炯炯,分毫不差。这场车间里的考试,是湖北省从2011年起为搭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立交桥”而试水改革的技能型高考,技能操作占70%,文化考试占30%,旨在探索“知识+技能”的技能型人才考核办法。这也让技术精湛、却没摸过一天普通高中教材的李绍斌们有了个上大学的好门道。
从北京到武汉,从二月到七月,从“学雷锋”到车零件。随着时代呼唤拔尖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的声音渐起,高考也从“一考定终身”的单一形式开始越来越呈现多元化态势:战线拉长了,内容丰富了,高校和考生的选择权增大了坚持科学选拔各类专门人才的思路也愈发清晰,一座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开始逐层架起。
作为1977级的大学生,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毫不讳言高考的重要意义:“表面上看,高考只是一种为高校选拔新生的考试制度,但高考还有维护教育和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因此,高考还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减压阀’,它事关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正因为特殊地位使然,如何发现、选拔优秀的人才成为高考永恒的使命。就这样,一头连着普通本科,一头连着高职教育,高考科学选拔机制的改革路线图也开始渐渐清晰。
这种集中在部分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招生改革,被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形象地称为“两端改革”:“当今高考改革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涉及到千千万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新时期的高考要更加注重科学选才,让各类优秀人才都能脱颖而出,努力实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高校特色办学需要、满足学生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的统一。”
12
     来源:新华网  编辑:yana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