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帮助学生树立证据意识

阅读:776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11/28 10:26:51

 

/上海市向明中学蒋 蓉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面对的是学生“我感觉是这样”或“我想大概是这样”的回答,如何扭转这一局面,强化学生的证据意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一、引导学生论证教材观点
   
通常情况下,教材会就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给出一些结论性的评价,这些在史学界基本有定论的观点往往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当然可以采用讲授法顺序地解释这些观点,但如果能倒过来,先给出教材的观点,然后追问学生“为什么教材会有这样的结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为这个结论寻找依据,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避免知识点的零散,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的概念。至于寻找依据,可以有这几种途径:①让学生直接从教材内容中寻找;②教师提供一定的补充材料;③让学生在课后自行查找补充。例如教授“鸦片战争”一课时,我没有按部就班地先讲《南京条约》的内容,再分析其影响,而是直接给出课本上关于鸦片战争的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补充资料,回答: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结果,学生先罗列出了教材中关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五大变化,然后我再追问: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结果学生又结合了补充材料和《南京条约》的条款来论证这些变化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从而对课本的结论有了一个充分的认识。

    二、引导学生质疑教材观点
   
历史问题的复杂性和历史研究的发展性决定了大多数问题本身就是动态开放、不断变化的,角度不同,获得的史料不同,对史料的解读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因此,在论证教材观点的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学生产生疑问,尤其是对于一些史学界尚有争议的问题,更应鼓励学生在论证教材观点的同时提出其他的看法,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仍然以“鸦片战争”一课为例,在学生论证完教材观点后,我问:对课本的评价,你们还有没有补充,有没有不同意见?结果,有部分学生提出:课本提到的都是负面影响,鸦片战争是不是也有一些积极的意义?我再追问: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学生马上提到了香港在鸦片战争后的快速发展,还提到最早沦为半殖民地的东南沿海地区如今都是中国发展最迅速的地区……我马上抓住机会,让持相同疑问的学生组成一个专题探究小组,在课后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并给予充分的论证。

三、引导学生形成并论证自身观点
   
质疑意味着“破”,这固然非常重要,但破后的“立”更重要。促使学生在突破传统后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有了见解后能运用科学的方法予以论证,这也是强化“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原则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假设”之后,更要让学生“小心求证”。要求学生查阅史料—鉴别史料—选取史料—解读史料—运用史料论证,这个过程,正是史学研究的普遍过程。前例中,学生在掌握一定史料的基础上大致确定了“鸦片战争是否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主题,然后,我要求他们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更多的依据,并确定论证这一观点的主要角度和层次,最后,学生就这几个方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自然经济在资本主义蓬勃兴起的历史趋势下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鸦片战争对它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的发展;鸦片战争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为以后的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打下一定的基础;鸦片战争提前结束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虽然被动,但中国毕竟跨入了近代的行列……当然,观点是否正确尚有待商榷,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方法,形成了强烈的证据意识,养成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这既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教学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来源:本站|www.jb1000.com  编辑:wangpe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