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备考技巧 >  阅读文章

临近高考如何“静”心

阅读:74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5/29 15:04:41
距离高考还有10天,不同于大部分学生所怀有的紧迫感,有一些学生心情兴奋,期待高考的到来。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这样的心情和状态对他们高考备战和考场发挥是利是弊?结合几名学生的描述,记者采访了数位高中教师,听听他们怎么说。
  部分考生期待早考早解放
  某校高三学生小冯告诉记者,高考越来越近,他感到周围很多同学加快了复习速度,有些同学觉得“能赚一分是一分”,有的同学紧张地说“时间越来越不够用”。小冯却认为,时至今日,大家高考时能考成什么样,基本都“定型”了,何况就算多给一个月的时间来复习,还是会有同学觉得“时间不够用”,所以如果可能,他希望立刻高考,这样就能早日从紧张和煎熬中“解放”出来。“一想到考完之后的长假,我就很高兴。”他说。
  另一学校的高三学生小张告诉记者,前面的模拟考试他发挥得都不错,在剩下的10天当中,每天要做些什么,他也已经计划好了,到高考那天,他觉得把自己应有的水平发挥出来就可以了。“现在我脑子里有一个词给我定神,那就是‘水到渠成’。”小张说,他感觉自己面对高考的心情不错,平稳当中带有一点期待。
  还有一名女生表示,高考在即,自己的心情比较复杂、矛盾,一方面觉得任务较重、时间较紧,另一方面又盼着这样的日子赶快结束。
  已经工作的小侯说,她参加高考那年,正好赶上高考时间从七月提前到六月,当时她的心情如小冯一样,也比较兴奋。她认为,不管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稍差的学生,大多都觉得不停地复习、做题是件枯燥、痛苦的事,提前高考能缩短痛苦时间。
  兴奋可能反映内心浮躁定力不足
  那么,在经验丰富的老师看来,在考前这个节点,学生这种兴奋、期待之情对他们来说是利还是弊?
  青岛58中高三级部主任、数学教师王立松分析说,有这样一种可能,有的孩子较早表现出兴奋、期待之情,实际上反映了他们内心的浮躁,他们急于摆脱复习的煎熬,在学习上缺乏规划、定力不足。“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这样的兴奋、期待对学生来说不是件好事。”他说,应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还不到上战场的时候就早早兴奋起来,等真到了战场上,却又没能力兴奋起来。他表示,考前10天是“颗粒归仓”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期内,“静”字为上,即是说,学生从外表来看要沉得住气、不焦不躁,从内在而言,要尽可能地排除外界干扰,集中精力做好自己最后阶段的总结和复习。
  青岛9中心理教师王国香认为,每个孩子的“兴奋点”不同,在考前10天,孩子出现兴奋和期待究竟是利是弊,不能“一刀切”。她说,有的孩子能较为清晰地把握自己的状态,在考前这段时期,思维、情绪都保持在良好的水平,复习也在有计划地推进,对高考有一定的信心,因此怀有较为轻松、积极的心态,那么这种心态对孩子备考和参试都有着正面促进作用。有的孩子则对自己的状态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真实的准备情况与主观期待不相符,那么这种兴奋和期待就显得有些不太理性了。
  调整“兴奋点”,趋其利避其害
  学生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 “兴奋点”,使其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呢?
  王国香说,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回归式调整”,使“兴奋点”与自己的备考步伐相协调。“当然了,‘回归’到哪一点也要靠学生主观判断,没有统一的标准。”她说,学生大致可以判断,当自己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自己的学习计划,既不会感到太疲惫,也不会觉得太压抑的时候,就是属于自己的恰当的“兴奋点”了。
  王立松认为,学生可以把 “兴奋点”调换一个“位置”,不是因为考试临近而兴奋,而是在备考过程中,因为自己又赚了一个知识点而兴奋,这样无论对学生的情绪,还是实际的复习效果,都是有好处的。
  于女士既是高中物理教师,又是一名考生家长,她认为,平静当中带有一点轻松愉悦是较好的状态,想要做到这一点,孩子应该每天给自己规定一些难度适中、数量适度的任务,每当完成这些任务,孩子要给自己放松和鼓励,因为自己离期望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来源:网络  编辑:xuesha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