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专业研究 >  阅读文章

师 经(第二版)

阅读:5929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5/14 16:31:01
3.放下功利,读书学习
读书学习本来就是生活的好习惯,工作之余读点书,加强业务学习,让思想更加进步,进而让自己工作起来更加舒心、顺心,这是多好的事情了。可很多老师读书、学习却很累,因为他们把读书、学习当做是获取硬件的一种手段,让读书学习戴上了功利的枷锁,能不累吗?
4.放下功利,与人和谐相处
有些功利的老师,成天不断地算计别人,同时提防别人的算计,还要看领导的脸色,大众的口碑等,生活在这种精神状态中,就是教师所追寻的目标吗?这样的人最终会别人识破,为被人所弃。教师应该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少苛责别人,多提高自己,与周围的同事、领导和谐相处,这样的生活才能轻松、放松。最幸福的生活就在当下,而不是你晋级成功后或者成为名师后。快乐的过好当下的每一天,你就说幸福和成功的。
    老师们,放下功利,方能冲出重围,成就别人就是在成就自己。 
第十章教育的科学是脑科学 
作为教师,我们教书育人要遵循教育规律,要遵从教育学、心理学。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准备教案、学案,如何授课、辅导,如何激励、批评,如何让学生讨论、合作,如何测验、反馈等等,都离不开科学规律。那么到底应该是什么科学规律最值得我们研究,最值得我们用来应用于教育呢?现在公认的是脑科学。
脑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他的最大特点是客观、真实。我举一个例子:一位同学用10分钟背过了一篇诗歌,那么在背过之前和背过之后,他的大脑要发生了一些变化,背过之后大脑要生成了一些新的蛋白质,大脑的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神经元之间建立了一些连接。同样的,学生倾听、思考、讨论、实验操作等学习活动,都会引起大脑的变化。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使学生大脑的变化向着有益的方向发展。
脑科学是实实在在的,他用物质来解释学习规律,符合马克思理论的辩证法,是一门科学。我们的教育学、心理学,也可以帮助我们教学,教育学、心理学的正确观点,也都符合脑科学的规律。
一堂课,教师讲授、板书、提问,让学生思考、讨论、练习等等,每个活动究竟应该多少次、每一次应该多长时间,才能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这就是我们应该通过研究脑科学和各自学科的特点来确定的。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基于脑的学习》,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促进我们的教育科研,提高我们的业务技能。 
第十一章 绝圣弃智 
教师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不应使用过多的方法、策略、手段、技巧呢?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很久。有关教学、管理的书籍确实不少,以兵法宝典冠名的教育书籍不在少数。很多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过多的追求小技巧小聪明,试图利用这些小技巧小聪明达到自己预期的教学、管理的目标。的确,这些小技巧小聪明是有效果,但是难以有长久的效果。
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学会自我教育。教师的成功是内圣外王的过程,学生的成才也是一个内圣外王的过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外因,在教学中采取的策略很难从学生的心态、习惯等内部因素改变学生。有的时候,教师的策略带着欺诈、夸大其词、愚弄、灌输的成分,短时间对学生有益的效果,是以对学生十分不利的长远影响为代价的。
方法、策略、手段、技巧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学生的习惯、态度、价值观,无法让老师和学生真正的迈向成功的彼岸。教师应该尝试放弃智慧,也不去学习兵法宝典,而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进而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不知道大家信不信,有的老师只要进入教室,教师的氛围立刻就变了,学生会感到愉悦、放松,会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所教的课程上。请注意,不是老师说了什么话或者做了什么事而使学生这样,而是在老师什么都没做的情况下学生自觉地这样。究其原因,是这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达成的一种默契,是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影响了学生的行为和习惯,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由被动变为自觉。
一个教师如果勤奋、简朴、守信、诚实、乐于助、乐于分享,学生就会或多或少的受老师影响,逐渐养成这些好习惯。而我们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需要这些好习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品德,不是我们教给学生的,而是需要学生去思考、感悟。学生体到、悟到的东西才是学生自己的,很多好的思想、观念,学生如果不能体到、悟到,就算我们给予学生,学生也拿不住。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wenbu2004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